
人物簡介
李俊,1964年生,四川金堂人。現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產品質量與安全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
在李俊的朋友圈里,不時會有人推薦德國的汽車、日本的相機。朋友曾送過他一只日本產的電動牙刷,用過之后,他的評價是:“實用性、舒適性高,而且精致。”當電飯煲、馬桶蓋因為被中國游客春節期間赴日搶購而引發熱議時,李俊并不覺得意外,因為“需求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了”。
李俊是外經貿大學教授,一直關注產品質量及其相關立法。他的思考更多是和自己的專業結合在一起,“某種程度上,消費者是為良好口碑和質量管理買單。”
中國產品占被通報產品的一半以上
環球人物雜志:看到中國游客海外搶購的新聞時,您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李俊: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是品質的力量,是消費者在選擇。中國消費者在日益成熟,買東西的時候,很多人已經不再只考慮價格高低,而是更關注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舒適性、壽命長短、售后服務等質量因素。
環球人物雜志:說到我國產品質量現狀,您給打多少分?
李俊:樂觀一點講,70分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誰要是買一臺日本的電視、洗衣機,那就不得了。這十來年,我們家電品牌已經起來了。還有我們的“神九”“神十”“蛟龍”號,沒有數以萬計的優質產品支撐,飛天下海是無法想象的。但另一方面,中國產品質量在整體上參差不齊,特別是給人的印象,老出事。無論是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產品召回通報,還是歐盟非食品類消費品快速預警系統,中國產品都占到被通報的不安全產品的一半以上。
環球人物雜志:我注意到,您提到了安全,安全和質量是產品的兩個層面么?
李俊:是的。安全是指產品的無害性,質量是指產品能更好滿足需要,這就決定了政府的質量管理要有差異。現在有種共識:政府重點管產品安全性,把質量問題交給市場。怎么理解呢?政府只管食品、藥品、化妝品以及其他日用消費品,因為這些和人的健康直接相關。比如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負責管理藥品、食品、生物制品、化妝品等;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負責監管;也有專門的法律,如《食品、藥品、化妝品法案》《消費品安全法案》等。
但我們現在主要還是行政監管手段。首先是面太寬了,什么都管。其次是多頭監管,比如食品安全原來叫“九龍治水”,新的《食品安全法》二審稿出來以后,有人數了數,涉及13個機構。最后是分段監管,生產歸質檢,流通歸工商,不易形成合力。
環球人物雜志:質量這個問題近幾十年特別受關注。這個問題過去是怎么解決的?
李俊:在傳統的熟人社會,靠的是口碑。而且工匠單獨設立戶籍,世世代代做這個東西。從春秋時期開始有“物勒工名”制度,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他做的東西上,這也形成了一種質量追溯體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而且,傳統社會里,多數人有信仰,生產假冒偽劣,良心要受到譴責。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屬于國家,人們沒有尋求經濟利益的沖動,所以質量問題比較少。
索賠勝訴的不到1/3
環球人物雜志:又快到3.15了。您身邊的朋友有沒有和您咨詢維權的?
李俊:當然有。有的朋友買到假冒偽劣,氣不過,就想打官司。一般我會幫他們分析,你可能獲得的賠償,以及你付出的成本,很多人聽完就放棄了。無論是消法的4倍賠償,還是《食品安全法》的10倍賠償,賠償額度都比較小;而且立案、舉證很難,像食品安全案件,勝訴的不到1/3。
環球人物雜志:我們也有《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為什么維權還是這么難呢?
李俊:雖然我們有這些法,但立法的思路不是調動消費者維權,而是行政監管。
在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等國家,產品責任法很發達,鼓勵消費者維權,對生產者、銷售者形成很大威懾。只要產品存在超出預期的危險,消費者就能起訴生產商或經銷商,獲得賠償。賠償除了實際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失外,還包括精神損害。
如果生產商、銷售商主觀惡性較大,還適用懲罰性賠償。你明知道產品會出問題,估算下來,賠償總共200萬,改進要投入1000萬。但你出于利益考慮選擇賠償,而不改進。那就加大賠償,讓你賠2000萬。
環球人物雜志:在咱們國家,出了重大質量問題,會有機構介入,比如消協。但遇到數額比較小的賠償,只涉及個別消費者,有什么國外的經驗可供借鑒的呢?
李俊:美國有種小額法庭制度。消費者買幾千美元的商品,可以在小額法庭起訴解決。周末也可以開庭,填張簡單表格就行,證據要求也比較寬松,不需要律師代理,收費也很低,一次結案。因為很方便,消費者也愿意去起訴。同時,哪家公司的糾紛多、起訴多,產品安全性差,政府監管部門就會跟進調查。所以,這也是個聯動機制,很有效。
日本產品如何從劣質到高質
環球人物雜志:日本產品質量是如何完成蛻變的?
李俊:二戰前,日本產品被稱為“東洋貨”,是劣質貨的代名詞。二戰后,美國啟動了扶植日本的“道奇計劃”,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受邀到日本,出書,開講座,講怎么提高產品的質量。國民經濟在戰后瀕臨破產,也讓日本開始重視質量救國,不但引進美國先進管理方法,而且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提出了涵蓋設計、銷售、運輸、服務等環節的全面質量管理理念。還設立了戴明獎,將每年的11月確定為“質量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推動。上世紀70年代,日本已經能和歐美抗衡了。80年代時,美國已經感受到了來自日本的競爭壓力,1987年通過了《質量促進法案》,推廣先進的管理方法。
環球人物雜志:看來質量不僅僅是某個生產者的事情,而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作為社會一份子,我們能為質量做些什么呢?
李俊:我們的質量意識越來越強,但還沒形成共同重視質量的社會氛圍。假冒偽劣屢打不絕,很多時候,不是生產者能力達不到,而是利益驅動。所以,我們要改變物美價廉的觀念,營造優質優價、低質低價的環境。只有讓優質產品生產者有更好的收益,質量提升、質量安全才能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