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初,北方還是寒意料峭,但春天的腳步終究是越來越近了。
所有描寫春天的作品,大多是美好、溫暖、給人以希望的。但有那么一本書,讀來總讓人心中一凜——53年前,蕾切爾·卡森的作品《寂靜的春天》在美國出版,書的扉頁上引用了英國詩人濟慈的一句詩:湖上的蘆葦已經枯萎,也沒有鳥兒歌唱。奠定了本書悲哀的基調。今天重讀這本書,感受更為復雜。
《寂靜的春天》全書共17章,討論了大規(guī)模使用DDT等農藥的危害性。它最核心的觀點有兩個:一是貼著進步標簽的事物不一定是好的;二是人與自然是無法分離的。這在今天已司空見慣,但在卡森之前,人們并不這樣想。上世紀50年代,人們對農藥毫不防備,同時,對自然的破壞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卡森告訴人們,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這些東西是錯的,關于農藥,關于進步、發(fā)展。
在當時,大多數人對這本書感到厭惡甚至憤怒,最激烈的反對聲音來自化工企業(yè),他們質疑卡森在科學上的可信度和個人聲譽,說她會把現代社會拖回到到處是害蟲、莊稼受損、疾病為患的中世紀。還有人指責她使用煽情的文字,混淆視聽。其中最“奇葩”的攻擊來自美國前農業(yè)部長伊拉斯·本森,他在一封信里寫道,卡森一直未婚,她“很有可能是一個共產主義者”。
政府也介入到這場“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中。時任總統肯尼迪任命特別委員會調查《寂靜的春天》一書內容。1963年,國會召開聽證會,身患乳腺癌的卡森抱病出席并作證。最終,判定書中對農藥危害性的論斷是正確的。DDT被禁用。
《寂靜的春天》一書所影響的不僅僅是DDT的命運,而是整個社會對環(huán)保的逐漸重視——它發(fā)表8年后,美國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成立,隨后,全球環(huán)境大會召開,多項環(huán)境公約頒布,其中包括著名的《京都議定書》。1980年,美國政府追授卡森一枚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平民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
卡森也許從未想過,自己會被冠以“環(huán)保之母”的稱號,她最初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詩人。在大學里,她選擇的專業(yè)也是文學,直到三年級才決定改學動物學,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要多于對文學的癡迷。碩士畢業(yè)后,卡森先后受雇于美國漁業(yè)局等部門,白天工作,晚上寫下大量關于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文章。1952年,《我們周圍的海洋》出版后,熱銷全球。于是卡森辭去公職,專心寫作。
1964年4月14日,《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后,卡森與世長辭。
然而,卡森和這本書的故事并未到此結束。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發(fā)現環(huán)境保護中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禁用DDT后的幾十年間,部分地區(qū)瘧疾重新肆虐,間接造成了數千萬人的死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0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表聲明,號召非洲國家重新使用DDT來防止瘧疾流行。
有人據此認為,卡森錯了!這樣的結論過于簡單了。科學與現實從來都不完美不純粹,只能一點點地修正,慢慢接近于合理。急著下結論,偏執(zhí)任何一端,虛美或者飾惡,都會付出代價。
卡森說過:“對那些我不想見到的事情,我假裝不知道。但視而不見并無好處,因此現在我不得不睜開眼睛,盡量坦誠地審視一切。也許我會看到令人不快的事情,但視而不見更加錯誤。”無論卡森的觀點是否有缺陷,就憑她的坦誠和這種不肯視而不見的勇氣,今天她在人們眼中仍是一名斗士,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