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徐兢(1091年—1153年),北宋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徙居吳縣(今江蘇蘇州)。1123年隨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歸國后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是一部專門記載高麗王朝的歷史地理著作。
9月8日,故宮博物院《石渠寶笈》特展正式開幕,引發了北京乃至全國的觀展熱潮,有人竟然排隊達9個小時,就為看一眼北宋畫家張擇端(1085年—1145年)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首都汴京的繁華景象,但其創作者張擇端所處的宣和年間 (1119—1125)卻并不像畫中那般平和、安詳:一面是百花齊放的思潮,一面是金戈鐵馬的戰場。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也在這亂世中一一登場:宋江、方臘、岳飛、李清照、陸游……
在這些人物中,有一位與眾不同。他名叫徐兢,曾隨使高麗,撰寫出了一部記載此次出使過程以及高麗王朝詳細情況的歷史著作——《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善為官,精書畫
1091年,徐兢生于北宋和州歷陽(現安徽和縣)的一個官宦世家。據說徐兢剛生數月,看到書畫就歡呼雀躍,到了十幾歲,在書法繪畫上的造詣就比同齡人高出許多。宋代科舉考試發達,徐兢身為官家子弟,自然要“作舉子業”。他18歲入太學,雖然學習拔尖,但是每每到大比之年(鄉試),考試就失敗,導致他一直不能功成名就。
1114年,靠著父親的關系,徐兢被授為通州司刑曹事,跟著尚書郎徐禋(音同陰)做事。后來,徐兢去了雍丘(現河南杞縣)做縣令。當時,有兄弟“長年訴訟,久拖不決”,徐兢就讓手下設一個飯桌,讓兄弟倆每天坐臥在一起,吃飯也在一個鍋里。沒幾天,兄弟二人就感悟了,抱頭痛哭說:“這是長官教化我們,我們愿意改過自新。”徐兢因此在雍丘樹立威望,全邑治安由此大好。

除了為官有才華,徐兢還是個樂善好施,視錢財如糞土的人。河南少尹許滂曾與徐兢同渡彭蠡湖,結果許滂乘坐的船翻了,損失慘重,徐兢不但把許滂救上來,還以重金接濟他,后來許滂致謝并還錢,徐兢竟然“一無所取”。不久,徐兢又在鄭州原武縣做縣令,深受百姓愛戴。當時有人如此評價:“如果縣令都像徐兢那樣,天下還有不能治的嗎?”
徐兢在書畫上的成就也頗受矚目。精于書法的宋高宗趙構,就曾在《翰墨志》中評價:“書學之弊,無如本朝……至若紹興以來,雜書、游絲書惟錢塘吳說,篆法惟信州徐兢。”可見,徐兢的篆書在整個宋代都是有名的。據說他曾到過西楚霸王廟,留28字,中書舍人韓駒見到后說:“后人幾乎不能下筆了。”
因為書法出眾,徐兢還受到宋徽宗的重視。一次,他寫了“進德修業”四個大字,遒勁有力,看得宋徽宗連連稱贊。后人評價,徐兢書法“超逸褚、薛、顏、柳,眾體兼備……天下言書者以公為宗”。
徐兢的畫也超凡脫俗,山水、人物,尤為冠絕,但可惜的是,他的書畫一幅也沒有流傳下來。
出使高麗
徐兢出生的時代,國家周邊形勢不容樂觀。當時宋朝北方有遼、金等力量強大的政權虎視眈眈,只有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與北宋親近。
高麗王朝建立于918年,滅新羅和百濟后,統一了朝鮮半島。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后,高麗開始向宋朝朝貢,963年,高麗使用宋朝年號,為宋的屬國。當時,陸上絲綢之路被北部政權斷絕,宋朝只能依靠海上交通與高麗來往。
一開始,宋朝積極發展與高麗的關系,希望能“聯麗制遼”。不過,隨著形勢的發展,雙方的關系也時好時壞。如蘇軾就反對“聯麗制遼”,他曾痛陳幾害:一是高麗的進貢物品,皆是無用之物;二是高麗使者所至,還要接待,修飾亭館,更加勞民傷財;三是高麗所得宋朝的賞賜,肯定要分給遼國,否則遼國就不讓它來朝貢,如此就等于把我們的錢糧資助了敵人;四是高麗必為遼國所用,因為遼國挨著它近,足以制其死命,而我們宋朝就沒有這個優勢,所以高麗使者來到我們這里,圖畫山川形勝,窺測虛實, 其實是把這些情報都給了遼國,哪里還有對我們的善意?于是,宋朝與高麗之間的交往陷入低谷。
宋徽宗即位后,宋朝與高麗的關系有所緩和,主要因為宋朝急于聯合金朝和高麗夾攻遼國。故此,1122年,高麗國王王俁去世時,徽宗特派給事中路允迪、中書舍人傅墨卿等人前去吊唁,以加強與高麗的聯系。當時,高麗請求“愿得能書者至國中”,希望書畫能人到高麗交流,擅長書畫的徐兢就被選中成為隨使。
徐兢等人出使前,宋徽宗還專門安排人為這個使團建造了兩艘“神舟”,用以“震懾夷狄”,這艘大船到達高麗后,引得高麗人“傾國聳觀,歡呼嘉嘆”。
1123年農歷二月,徐兢等人促裝治舟,準備出發。啟程前,他們特地前往同文館學習出使高麗的注意事項,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并接受皇帝撫慰。農歷二月十八,一切準備就緒后,宋朝的使團起航了。
當時,宋朝通往朝鮮半島的海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唐朝舊路,從山東半島的登州(現山東東部)出發,沿遼東半島沿岸,經過鴨綠江和大洞江到達朝鮮,這條路線后來被遼朝阻斷;另一條是從明州(現浙江寧波)出發,經過黑山島,到達朝鮮半島,這條線路正是徐兢等人出使高麗的線路。
當時使臣出使,都必須留心當地的風土人情、政治制度以及軍事設置等,回來后作為重要情報上報,以供國家參考,所以很多使臣回來后寫作“行程錄”“奉使錄”。沿路之中,徐兢也處處留心各地的山川形勝、風俗習慣等,隨手記下,回國后寫成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

徐兢的書中不僅有文,還有畫,所以取名為“圖經”。此書僅有正本和副本兩套,正本上呈給徽宗,皇帝閱后龍顏大悅,賜徐兢同進士出身,并給他升官。副本藏于家中,但靖康之難后,正本和副本一同喪失。后來,徐兢長兄徐林訪得副本,可惜圖已散失,徐林之子徐蕆(音同產)據此本于1167年刊刻,這是該書最早的刻本。
記載半島上的風土人情
徐兢所撰寫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共40卷,記載了宋朝船舶制造工藝、高麗王國接待使者的禮儀、使者所行的路線以及當時高麗國內的政治制度、風俗習慣,等等。
在徐兢的記載中,宋朝不但能夠制造客舟,而且能夠制造大型的“神舟”,其規模是客舟的3倍。而且在宋代,動力系統比原來有很大的改進,如書中記載了風帆的使用:“大檣(桅)高十丈,頭檣高八丈。風正則張布帆五十幅,稍偏則用利蓬,左右翼張,以便風勢。”這些記載表明宋代的船舶既有順風帆,又有側風帆、逆風帆等,除當頭風以外,其余七面風都可行船,這是風帆利用水平的巨大進步。西方直到16世紀以后才能達到這個技術水平。另外,徐兢還記載了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航海圖的繪制、利用季風的技術、夜間導航的技術,以及宋代組織嚴密的船舶管理模式等。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另一個貢獻是使宋朝對高麗王朝有了更多的了解。書中記載了高麗人好飲酒、信道教、男女輕合易離等風土人情, 介紹了高麗青瓷等當地手工制作,還對朝鮮半島上儒學盛行的面貌做了描述。由此可見, 當時中原文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之深。
盡管《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如今只剩下文字,但翻開細讀,眼前仍然能浮現出北宋時期中原與朝鮮半島交往頻繁的畫面。正是憑借這些使者所記,人們才能找到千年絲綢之路的走向,從某種意義上說,絲綢之路,一半在實物,一半在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