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2P為典型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從誕生時起便處于時代的風口浪尖,其蘊含的生命力和潛藏的風險都令人側目。而大數據征信因其多元化、大體量、大樣本的異構數據成為了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的利器。 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在大數據技術被廣泛應用的時代背景下,金融消費者面臨資金、技術和個人信息泄露等諸多潛在風險,因此加強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勢在必行。總體而言,個人信息保護的邏輯應當是既有效保護個人隱私又不過度抑制征信行業的創新,從而達到兩者的均衡,促進大數據征信現實價值的實現。在大數據時代,個人數據呈現集中化態勢,同時伴隨著對體量巨大的樣本數據的挖掘和整合,導致對個人信息數據的防護變得困難重重,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成為制約大數據征信發展的最大瓶頸。因此,應當著力強化對互聯網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對互聯網領域內涉及個人隱私的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界定,制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用戶管理規范,從征信信息主體、信息來源以及大數據征信機構等從業主體的角度對其權利、義務以及法律責任進行明確界定,同時明確個人隱私的種類、范圍和使用的前置性條件,確保信息主體的信息、數據依法應用,不侵害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技術角度考量,要采用先進的網絡安全技術和信息保護手段,對信息采集、加工、整合、應用等過程進行有效防控和保護。同時,應當加強對泄露和販賣個人數據、隱私等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及時有效威懾和懲戒侵犯個人隱私的不法分子。 大數據征信的應用開啟了我國征信業發展的新時代。大數據征信在優化征信市場布局、促進傳統征信業改造升級以及推動差異化競爭格局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大數據征信不僅滿足了我國經濟、金融市場對于信用征信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在傳統的、由中國人民銀行主導的征信模式之外開拓了新的疆域,成為我國未來征信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如果不能實現對信息的有效保護,大數據這把利刃便不再意味著高效和便捷,而是失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