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骨質疏松癥高發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推進,骨質疏松已經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按照2010年我國人口普查人數計算,6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1.77億,占總人口的13.25%,2013年所占比例上升至14.89%。
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IOF)會長John Kanis教授曾在媒體上指出,老齡化社會“骨松性骨折風險較高的人群在未來幾十年將對社會造成顯著的疾病負擔,特別是在亞洲。”
對此,北京友誼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羅先正表示贊同:“人類壽命延長導致出現骨質疏松的概率更高。就人種而言,白種人出現骨質疏松的概率最高,其次是黃種人,第三為黑種人。這也與非洲等地的黑種人壽命較短有關。”
但在這些高危人群中,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存在骨質疏松,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經骨折。“有些老年人會出現駝背,而且脊柱的彎曲度會越來越大,這就是骨折的表現。他不會感覺疼痛或者其他不適,但是脊柱畸形長久會對脊髓、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產生影響。”中日友好醫院骨壞死與關節保留重建中心主任醫師李子榮表示。
在老年脆性骨折中,除了脊柱骨折高發外,還包括髖關節周圍骨折(股骨頸、股骨轉子間)和肩部肱骨骨折、腕部骨折。“老年人因為骨質疏松,所以在摔倒時容易造成脊柱和髖關節等部位的骨折,在摔倒后用手支撐時又容易造成腕部、肩部的骨折。”李子榮進一步解釋道,“有些骨質疏松嚴重的老年人不需要很大的外力,輕微損傷甚至改變體位就會發生骨折。”
脆性骨折
致死率逐年增加
眾所周知,骨折是骨質疏松的最大危害,最常見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髖部和前臂,其中最為嚴重的是髖部骨折。
據英國的報告透露,髖關節和股骨骨折是引起老年人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骨質疏松導致髖關節骨折在1年內病死率達20%,生存1年以上者約25%喪失活動能力。2012年,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機構發現,2/3年齡在50歲以上的澳大利亞人都受到脆性骨折的困擾。在2012年一年就有3600名澳大利亞人因此死亡。
出現骨折的老人,通常會有并發癥,比如肺炎和感染等,最終導致死亡。其中,髖部骨折是最致命的問題,但也有人將股骨轉子間骨折稱作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也叫“死亡骨折”,因為對于高齡患者而言,骨折后長期臥床引起的并發癥可致命。
2013年,一項發表于華盛頓西雅圖美國老年學會(AGS)年會的研究顯示,老年婦女發生股骨骨折死亡率比乳癌死亡率高。研究者表示,大眾對于乳癌所帶來公共衛生的影響已有許多的認知,但事實上,這個族群罹患乳癌的死亡率比股骨骨折低;即使矯正后,股骨骨折公共衛生對于死亡率的影響也比乳腺癌高。
鈣質流失
多重因素均有影響
引發骨質疏松的因素很多,這些因素都會導致骨骼中鈣的流失。在人體的骨骼中存在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在激素等調節下,可維持骨量的動態平衡,骨量在35歲左右達最高峰。女性的骨骼上有雌激素受體,它幫助體內的鈣沉積在骨骼,但是在50歲左右絕經后,雌激素分泌下降,破骨細胞變得活躍,骨量減少,造成絕經期后骨質疏松。男性的骨質疏松則一般出現在70歲左右。
廣安門中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倪青說,鈣調節激素的分泌失調也會導致老年人出現骨質疏松癥。此外,營養缺乏是我國骨質疏松癥的最主要原因,如蛋白質缺乏、維生素C缺乏、維生素D缺乏、低鈣飲食、酒精中毒等。
除去疾病因素,在羅先正眼中,現代年輕人瘋狂快速的減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導致骨質疏松的罪魁禍首之一。“快速減脂的過程中,將肌肉與骨骼中的鈣都減去了,所以減脂要循序漸進。由暴飲暴食、三高癥等引發的富貴病,使人到中年就患上老年病。”
單純補鈣
不能防治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隱患重重,那么如何才能判斷自己是否被骨質疏松悄悄纏住了呢?在很多體檢機構中都推出了“骨密度檢測”的項目,人們只需將手或腳放進一臺機器中就能得出骨密度是否正常。看似簡單易行,實際上并不專業。
“骨密度檢測以檢查腰椎和髖關節最準,而非四肢。”雙能X線最準,因儀器較大,所以只能在醫院做檢查。而除了儀器診斷外,人們很難在出現脆性骨折前判斷自身是否存在骨質疏松。
目前國人對于骨質疏松的概念認識不足,往往要等到出現癥狀才去就診。專家建議50歲以上的女性和65歲以上的男性最好每年檢查一次,并且這個年齡以上的人群可以適當地通過食療、藥品減緩骨質疏松的進展。
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鈣,特別是孕期、兒童生長期都需要大量的鈣。成年人一天大概需要800mg~1000mg的鈣。然而補鈣也要適度,過多地攝入鈣有可能會在腎臟沉積形成結石,或增加尿酸鹽沉積導致痛風病發生。如果骨質疏松相對嚴重,還需要使用抗骨質疏松的藥物。
戶外運動也利于補鈣。“戶外運動可以增加機體負荷,增加骨轉換率,刺激成骨細胞生物活性,有利于骨的重建和骨量的積累。長期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及體力勞動,可減少骨量丟失,延緩骨質疏松進程。”倪青解釋道。且術后的老年人要避免長期絕對臥床,提倡早日下床活動。
老年人居住理念也要改變。很多上歲數的人都不喜歡扔東西,因此家中堆積了大量的家具和物品,使得活動空間變小,障礙很多。不少老年人都是在家中摔倒導致骨折。另外,老年人的衛生間也應該加裝扶手、椅子、照明裝置等設施,防止洗澡時跌倒引發骨折。
防患未然
青年人更需早作準備
不要以為骨質疏松是老年人的專利,隨著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習慣不好的年輕群體也成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群。久坐辦公室,缺乏日曬、運動以及喝酒、抽煙等不良因素的增加,都會增加骨質疏松的發生風險。
對這類人群而言,“管住嘴,邁開腿”六字真言不但可以塑身,而且能夠健骨。每天攝入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并保證充足的日曬,就可以彌補一天的鈣的需求。另外,多做負重性運動,努力鍛煉肌肉,科學減脂也可以增強鈣的吸收。
骨量在35歲左右達最高峰,年齡增長導致鈣質流失,若沒有足量鈣質的補充,就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的骨骼健康問題。所以,補鈣不僅是老年人關注的問題,青年人也應該從35歲開始,把握補鈣黃金期。
絕經期后的女性和65歲以上的男性,均應定期去正規醫院檢測骨密度。雙能X射線吸收法(DXA)是目前診斷的金標準,輻射劑量大概只是X光胸片的1/50。有了骨密度值后,利用WHO開發的骨折風險預測簡易工具,就可以計算10年內因骨質疏松而骨折的風險,以考慮自己的預防措施是否要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