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是第24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心理健康、社會和諧”。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等像感冒一樣普遍。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精神病患者已達1600萬人,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占全部病人的20%。對此現狀,專家表示:如果大眾把心理疾病當成感冒一樣積極前往醫院治療,工作就好做了。
健康心理護航美好生活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郭宏:
有快樂才有健康
專家簡介
郭宏: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第一臨床醫學院教授。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學會常務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學會全國委員。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名譽理事長,山西省醫學會行為醫學學會主任委員。涉及心身醫學、行為醫學、心理衛生學等多領域。在臨床踐行“本土化”全方位的診斷及順勢治療,重視康復與預防。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學函授大學為基礎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為什么我把快樂、健康、成長放在前面?因為,我們一生都在成長。成長的目標是什么呢?走向成功。所謂成功,就要活出自我的成就感,使自身的價值得以體現,最終贏得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從而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健康的定義是什么?第一,心理健康;第二,適應社會能力強;第三,有良好的行為模式和道德品質;第四,體魄健壯。在我的團隊里,有坐著輪椅的人,從外表看他們體魄并不健壯,但是他們的內心卻很強大。有一個時期,我國下崗的工人很多,為什么有的下崗工人會抑郁,有的卻能再創業獲得成功?這充分說明,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
我認為快樂才能健康,那么怎樣保持快樂呢?我們要學會說:我愛你。要正確看待這句話,我們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感,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有愛的人,這樣心態才會越來越好。擁有一顆包容之心,善于接納,能夠接受他人、接受自己,你就學會了一種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還有,就是要舍得?,F在很多人受利益的驅動,首先想到的是得。而古人云,有舍才有得,這是有道理的。每個人都有煩惱,來自各個領域的煩惱。在遇到人際關系煩惱的時候,你需要學會原諒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如果你想要別人接受你,比如你的孩子,那你一定不能喋喋不休地說他,而是要和他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當你和他站在一起的時候,才能被他欣然接受。
快樂有多重要呢?當你在家里做飯時,處于快樂狀態下和憤怒狀態下做出的飯味道是相差極大的。如果人長期處于快樂的狀態,不僅會獲得健康,還能留住青春,皮膚會更加細嫩,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會變好。相反,人如果長期處于憤怒狀態,衰老就會加快,身體也會出現健康問題。所以,只有快樂了,你才會擁有健康。
山西省中醫院和平分院心理治療師趙淑琴:
及時干預心理危機
專家簡介
趙淑琴:山西省中醫院和平分院心理治療師,山西職業技術學院心理教師,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中醫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山西省衛生廳危機干預組成員、太原市教育局家庭教育講師團特聘專家,曾在婚姻家庭、親子關系、焦慮抑郁、人際關系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臨床咨詢經驗豐富。
近期,復旦大學學生投毒案宣判結果鬧得沸沸揚揚,此事件塵埃落定后值得大家深思。大學生為什么會做出這種極端行為呢?這其實是因為學生心理失衡,出現了心理危機。心理危機指人在突然遭受嚴重的災難(如:海嘯、地震等)、重大生活事件(如:交通事故等)后發生了情緒紊亂,使生活狀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了難以克服的困難,讓當事人處于痛苦、不安、絕望、焦慮、麻木不仁以及植物神經癥狀和行為障礙中。
一般來說,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大多數都是由社會現實環境所造成的,一些人的現實與理想嚴重背離,從而產生持續的心理緊張和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心身疾病。在享受現代物質文明的同時,青年人要善于消除心理緊張和化解心理壓力。
要化解心理危機,必須要提到“危機干預”,它是一種“心理急救”。心理治療師面對患者時不僅要提供心理支持,緩解患者的情緒,還要有效阻止患者傷害自己與他人。
在什么時候進行“危機干預”才恰到好處呢?在開始治療的1~2天,心理治療師要扮演“父母”的角色,從衣、食、住、行給予各種支持;1~2周時,心理治療師要扮演“老師”,教育患者;1~2個月,心理治療師扮演“醫生”,讓患者找到應對方式;2個月以后,心理治療師扮演“牧師”、“哲學家”,讓患者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生命、面對事件。
危機干預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通過他人支持、個別輔導、團體能力、公共關系支持、社會支持等方式來幫助患者從危機事件當中成長,清楚地認知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而找到信心與能力來保護自己。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理治療師宋麗萍:
防御機制維護心理健康
專家簡介
宋麗萍: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碩士生導師,心理治療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副秘書長、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認證國家心理咨詢師師資。參與多項應用心理學方向的研究,接受各個流派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正規培訓,從事高校教學、科研、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擅長各種心理問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發表心理學相關論文20余篇,撰寫相關著作5部,獲得省科技進步獎2項。
我們總在說心理健康與否,那么心理健康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呢?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第一,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在感到壓力時恰當評估自己的能力,情緒反應適當,常人可以理解。第二,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能保持謙讓。第三,有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知到生活之美,從中找到樂趣。第四,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其實,對心理健康,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定義。歸納起來,心理健康指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心理世界與現實一致,人格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比如,一個心理健康的演講競賽選手,就算處于未能晉級、被人批評、還要發言等多重壓力下,依然能夠自如發言,充分表達其情感。
那么,心理健康是如何發展出來的呢?揭開它的面紗,就得了解防御機制。心理防御機制是人心里的一種“自動進行的潛意識心理活動,它能幫助人們保持心理平衡,即從意識層面消除不愉快情感的一種心理操作,通過使用自我防御,個體可以保持自我滿意,保持受人歡迎的形象。
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需要被保護,面對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的沖突、不知不覺襲來的壓力,不設防的心靈無法完整而清晰地存活下去。人類個體成長的每一步,都有一些“護心術”等待著我們學習,我們幾乎自然地學會一些當下年齡段應該具備的捍衛自己精神領地的能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幾乎就等于心理健康。
不幸的是,有一些人由于成長道路坎坷,使他們在成年后仍然在使用他們在早年學會的“護心術”,無法學會更加高級的手段,使得他們終身處在有心理疾病的狀態中。
防御機制數量很多,無論什么樣的心理活動或行為,只要是因有它遮擋而使你不會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這就是防御。
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李梅:
合理調控家庭情緒
專家簡介
李梅:山西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婦女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從事兒童、家庭心理衛生工作20多年,以婦女兒童及家庭成員心理研究、心理咨詢應用、教育培訓等領域為工作重點,開展家庭教育、婚姻家庭等咨詢服務。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同時對每個家庭來說又是一個整體。家庭成員情緒又構成了家庭的情緒。當大家認識到家庭情緒的重要性之后,就要時刻關注并不斷改善自己的家庭情緒。
心理學上曾說,想要保持良好而穩定的情緒,改善不良家庭情緒應先從消除入手,主要家庭成員負有重要責任,應從我做起,做好家庭成員關系的表率。否則,責人嚴、責己寬,把責任推給別人,家庭關系無法搞好,家庭情緒也不會改善。
家庭情緒源于每個家庭成員的情緒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那么,快樂的情緒來自何處呢?其實來自每個人需要得到的滿足。曾有事實表明,不良情緒的產生多與人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有關。一個家庭,如果家庭成員之間都能做到相互愛護、相互關心、相互體諒,彼此都能盡力滿足親人之間的合理情感需要,那么,這個家庭的整體情緒一般都是和諧而愉快的。
當然,家庭情緒與家庭精神生活關系密切。如果是精神生活貧乏、單調的家庭,家庭情緒一般都比較沉悶、呆板。相反,精神生活充實、豐富活躍的家庭,家庭情緒則大多是愉快、輕松和溫馨的。所以,家庭成員應在改善、豐富自己和家庭精神生活方面下功夫,讓每個家庭成員的精神生活充實,培養一些業余愛好,經常開展家庭內的文娛、體育活動,讓歌聲、琴聲、歡笑聲充滿家庭。
同時,每個家庭成員都應戒除不良嗜好,不酗酒、不賭博。不良嗜好對夫妻關系和其他親人之間的親情關系損害很大,是家庭不良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心理學上講過:“做好自己,解決矛盾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