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同學:“大家聽說了嗎?最近時間被科學家‘盯’上了!”
乙同學:“出啥事了?時間不是一直都循規蹈矩的,不辭辛苦地向著未來前進嗎?”
甲同學:“科學家就是質疑它這個呢。”
丙同學:“對呀!有科學家稱:‘時間并不是向前流逝的。如果我們俯瞰宇宙,將看到時間是向所有方向延伸的,不管過去還是將來。’”
乙同學:“是嗎?不是都說時間如流水嗎?我得好好理理自己的思緒了。”
……
明明:“大家不要吵了,這種理論還沒有被證明是正確的呢。我們再給科學家一些時間吧。”
小編:“看來大家的信息蠻靈通的。不過不管科學家說的是否正確,我們都很有必要重新認識陪伴在我們身邊最忠實的小伙伴——時間!”
時間去哪兒了
時間去哪兒了?我們可能會說:“誰知道呢。”但科學家們卻點點頭,表示自己知道答案。他們致力于發現時間的奧秘,用多個實驗證明:大家可以支配的時間,從未有人碰觸過的時間,就在那兒。
時間“漏掉”了
時間去哪兒了?
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的理論物理學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先生會告訴你,時間從腦子里“漏掉”了。
他做過一個實驗,邀請街上不同年齡段的志愿者們用自己的方式預測1分鐘時間,再跟實驗人員手中的碼表核對。
結果年輕人預測的時間比較快,通常還沒有到1分鐘,他們就認為到1分鐘了。而年長的人通常是過了1分鐘后,才覺得剛到1分鐘,對他們來說,時間就這么“漏”掉了。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感受:上了年紀后,不知道時間去哪兒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科學家覺得這是因為受了身體器官的控制,也就是說人體內有個計時器在起作用。當年紀大了,這個計時器就變慢了,于是人們覺得外部世界的時間似乎走得更快了。
為了證明這個,美國杜克大學腦神經科學教授華倫梅克帶領團隊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讓被試人員躺到光電子掃描器中,然后將一些計算時間的問題拋給他們,觀察他們腦區的活動狀態。結果發現,每個人的大腦里都有一個“秒表”在起作用。
這個“秒表”的工作區域就在大腦的前部。里面的細胞有規律地跳動,如鐘表一樣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持續進行著神經化學反應,讓人們即使不看時鐘,也能感覺到時間在流逝。
時間“多”出來
我們可以讓時間走慢一點嗎?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學家大衛·伊格爾曼博士進行了一項冒險實驗,驗證了人們可以控制時間,讓它變慢。參與這項冒險實驗的志愿者叫杰西。
大衛先制作了一個感知計時器,計時器電子屏幕上的數字快而有規律地閃動。然后讓杰西從33米高的地方自由落體,這個高度相當于12層樓高。杰西的胸前綁著感知計時器,電子屏幕上的數字一直在跳動。
杰西第一次墜落到彈力網上后告訴大衛,他看到了電子屏幕上的數字,是56。事實上電子屏幕上的數字是50,56與它非常接近了。由此大衛推斷:人能辨別出電子屏幕上快速閃動的數字,是因為他感知到的時間變慢了。
為了證實杰西感知的時間真的變慢了,大衛建議小伙子再跳一次。
于是,杰西又墜落了一次。這一次,他看到了數字96。實際上,感知計時器電子屏幕上的數字是98。雖然“6”和“8”的樣子還有點不像,但至少又一次證明了,杰西感知的時間已經慢到幾乎可以讓他看清楚跳動的數字。
現在,你應該徹底相信時間會變慢了吧?可為什么時間能變慢呢?
科學家的解釋是,當受到某些刺激如興奮、恐懼、緊張等的時候,人體會大量分泌出腎上腺素,這時,有些人的大腦會讓他們比較慢速地看這個世界。
因此,你要想讓時間慢點走,可以積極地讓自己的大腦興奮起來哦。
五大時間錯覺
我們以為自己對時間相當了解了,殊不知,有些關于時間的認知根本就是錯覺。
到底有哪些錯覺呢?是時候見識下它們的真面目了!
錯覺一:時光無法飛逝
諺語說得好:“歡樂光陰去如飛。”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明白,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時間根本不會飛。
不過,心理學家詹姆斯·J·克拉李斯進行了一項實驗,試圖弄清楚這句諺語是否包含一絲真理。他讓人們聽一首自己喜歡的音樂,然后問他們覺得時間過了多久了,結果他們估算的時間比實際的時間偏長。
于是,克拉李斯認為,我們在自得其樂時,會對手頭的事情給予更多的關注,而這份關注被大腦當成了額外的時間。這就是“迷失在音樂里”說法的由來。
另外,這句諺語可能本身就是一個自證預言:如果我們堅信時間會飛逝,那么當感覺時間過得更快時,我們更容易認為自己過得很開心。
錯覺二:我們被科技戲弄了
如今,我們被各種酷炫科技包圍著,無論想要什么都能伸手即來。對于時間的觀念,我們都認為被科技戲弄了,明明才過20分鐘,卻感覺半個小時過完了。
其實科技沒有耍我們,它確實能夠改變我們的時間感。社交網站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2012年一家電子公司的員工們進行了一項調查。他們發現,18歲到30歲的人中有60%會強迫性地打開智能手機查看社交網站更新,而時間就在這“看一眼,再看一眼”的過程中一點點消逝了。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博士也認為,這種對社交網站的癡迷改變了我們的時間觀念,讓我們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而且,觸手可及的大量信息也撥快了我們體內的時鐘。
同樣的,我們每刷一次Facebook或者微博,都會下意識地注意一下時間,從而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在這種日常習慣行為上花的時間特別多。
錯覺三:午睡時間越久越好
午睡雖不起眼,但是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微不足道卻最幸福的事情之一。在中午睡上20分鐘,能恰到好處地讓我們恢復元氣,精神飽滿地度過一天剩下的時光。不過如果再多睡一會兒,我們對時間的判斷能力就沒那么強了,因此午睡時間不是越久越好。
在疲勞的時候,我們的時間感非常紊亂。因為睡眠不足時,我們的大腦是無法辨別時間的長短的。午睡時間的長短也是影響大腦計時的關鍵因素。
小睡20分鐘后,我們會進入所謂的慢波睡眠狀態。如果慢波睡眠被打斷了,要想重新準確地感知時間,就得花一會兒工夫調整。這也是為什么人們會把20分鐘午覺稱作“充電小睡”的原因。
錯覺四:時間靜止
你是不是經常盯著時鐘等待下課鈴響?
如果那時你覺得時間仿佛靜止了,可能是因為你的大腦真的是這么想的。當我們的眼球快速地從一個點移動到另外一個點時,會產生“時間靜止”的錯覺。
齊蘭·雅羅和其他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突然盯著時鐘的秒針看時,為了對這一動作進行補償,我們的時間知覺會稍微提前。于是,你的大腦會告訴你,其實你已經盯著秒針看了一會兒了,從而填補視線移動導致的時間空白。當然,這個空白并非真實存在,只不過是你的大腦堅信它存在而已。
錯覺五:時間不被情緒左右
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至少在時間感方面是這樣的。
我們的大腦不斷開發新的花招騙得我們團團轉,而在這個長長的騙術表單最末,就是負面情緒。它能肆意破壞我們的計時能力。
你知道嗎?幾乎所有的情緒都能讓時間的進程變快或變慢,尤其是焦慮情緒。
過去幾年,心理學家們就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得出結論:與心情好的人相比,有著負面情緒的人會更加關注時間的流逝,從而使焦慮的時間顯得更漫長。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么我們在大吵一架后,房間里的緊張氣氛會讓時間顯得無比拖沓。
你不知道的小趣聞
時間很有意思,關于時間的一些小趣聞你知道多少呢?
1.你如果想請別人幫忙,那么最好在數周前就向他提出請求,因為研究發現,人們總是習慣過度承諾,潛意識里覺得未來的時間更充裕。
2.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沒有嗜好時會感覺時間變慢50%。比如,許多戒煙者覺得不吸煙時,時間好像慢了很多。
為什么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指出戒煙者們的這種感覺與他們對環境的厭惡心理和不能忍受的心情有關。
3.我們的大腦通常是根據某段時期能夠回憶起的事件多少來丈量那段時期持續了多久。
一個40歲左右、每天處理千篇一律的繁重工作和家庭瑣事的媽媽如果還能記起高中生涯發生的大部分事件,包括返校節足球賽、畢業舞會、英語比賽等,那么對她來說,高中時期遠遠不止4年那么長。
4.時間流逝的多少因年齡而異。對于5歲的小朋友而言,一年是人生的20%。而對于50歲的老人而言,一年只是人生的2%。
5.當垂垂老矣,我們就不怎么關心時間了。
小時候,我們從12月1日起,就開始掐著手指數圣誕老人從煙囪里扔下最愛的風火輪玩具車的時間。成年后,同樣的日子里,我們卻只會更關注工作、賬單、家庭生活、旅行計劃和其他無聊的成人世界的東西。而人們越關注這些事情,越容易忽視時間的流逝。
6.人們會把感覺事情來不及做完解釋為時間流逝得太快。老年人(多半已經退休)也會因為身體不好或認知能力衰退而有相同的感覺。
動物看時間
時間既是我們的好伙伴,也是其他動物最親密的朋友。它們眼中的時間是怎樣的呢?
更慢or更快
在《黑客帝國》中,基努·里維斯能輕易避開迎面而來的子彈,在他眼中,子彈的飛行速度極其緩慢。你知道嗎?蒼蠅也有這種“特異功能”。
它們感知的時間過得很慢。當我們舉起報紙朝它們拍去時,我們覺得這動作就在一瞬間,而對它們來說,卻是慢動作。要知道人類的1秒等于蒼蠅的7秒。因此,憑借眼睛對刺激動作的迅速反應,蒼蠅經常能輕易地逃過遭拍打致死的厄運。
不止蒼蠅,體形偏小的動物感知的時間都偏慢。不過,在慢悠悠的烏龜眼里,光陰似箭呢,因為在人類的1秒鐘時間內,它們只接收了1/3秒的信息。
接受更多訊息
昆蟲和小鳥一類的小型動物在1秒鐘內接受的訊息比諸如大象的大動物接受的更多呢。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學院的杰克遜就做了相關的研究。他發現越是小動物越能察覺到快速的閃光,大型的動物卻只能察覺到較慢速的閃光。其中小動物中反應最慢的是一些生活在深海里的等足類動物。
專注現在
為了研究動物如何感知時間,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威廉姆·羅伯茨和同事用實驗室老鼠做了一組實驗。他們設計了一個迷宮,這個迷宮以鼠籠為中心向四周伸出臂狀的路徑,就像一個放平的摩天輪。
羅伯茨教授分別在不同的臂狀路徑上放置食物:可口的食物小球和老鼠非常喜愛的芝士,然后按照三個提示性的目的設置實驗時間。
老鼠被分為3組。第一組的老鼠總是會在特定的時間點遇見食物小球或芝士;第二組的老鼠總是消耗了相同的時間后才遇見食物小球或芝士;第三組的老鼠總是過了相同的時間,在某個特定的時候發現它們的食物。
最后老鼠被放出去尋找食物。第二組和第三組的老鼠迅速地找到了食物小球或芝士,而第一組的老鼠則表現得好像第一次進入這個迷宮中尋找食物。
可見,老鼠記得某件事占用了多長時間,但并不清楚在過去某個具體的時間點事情是如何發生的。它們依靠不同的行動過程來理解和記憶這段時間。
羅伯茨教授和他的同事還研究過蜂鳥、西方叢鴉甚至猩猩的行為,最后得出結論:動物不像人類那樣有著時間性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