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法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離不開普法工作。今年是北京市“六五”普法的最后一年,在即將開始的“七五”普法中如何更好地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怎樣落實好《意見》,是北京市法治建設特別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2011年以來,經過近五年的努力,北京市“六五”普法規劃所確定的各項任務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執行,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是,在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市委《意見》中,需要我們正確地認識當下“法治北京”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從而在“七五”普法工作中精準發力,努力使“七五普法”的宣教工作“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六五”普法暴露的問題
就 “六五”普法的情況看,北京市的普法工作還存在以下五大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就個體而言,市民法權意識的增強與維權“任性”并存。應當承認,在“法治北京”建設中,隨著全市普法工作的深入開展,市民的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市民維權的正當行為不僅彰顯著“法治北京”的精神,也為北京市各級政府的“依法行政”逐步創造著“法治北京”的社會環境。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個別甚至一些人在維護自身權益時“得理不饒人”,情緒化的“任性”現象大量存在。這種“任性”的維權,不僅不能使個人依法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可能因為自己的“任性”而損害其他人的合法權益,甚至嚴重影響公共利益、損害政府對于社會秩序的正常維護。
就群體而言,對行政機關的維權訴求日益增多與對行政機關行政“公信度”日趨淡薄共存。隨著新《行政訴訟法》的實施,各項法治及維權措施得到進一步地落實,行政相對人對于行政機關的維權訴求日益增多。但同時,一些人把“個別違法的行政行為”無原則、無節制地擴展到對于整個行政機關行政行為“公信力”的淡漠,甚至有意或無意地“忽視”、“無視”。例如,城管執法人員在執法中與無證經營的攤販發生爭執,圍觀群眾往往“一邊倒”地、無理由地支持攤販,圍攻執法人員。這種對公權機關的不服從、不配合、不支持與不信任等,嚴重影響著行政機關行政執法的正確實施。
就內容而言,“普法”中的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教育銜接不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钡窃谏鐣髁x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法治教育中,往往“德治教育”與“法治教育”不能有效地銜接,“兩層皮”的現象突出。
就針對性而言,“普法”中的社會主義德治與法治教育“有的放矢”不夠。近年來,盡管本市各區縣廣泛開展普法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但還存在“有的放矢”不夠的問題。一是“家庭平臺”和“企業平臺”的上述教育開展不夠,成為“依法治市”的缺項;二是即使是在社區,社會主義法治教育內容也未能較好地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予以施教,特別是沒有針對本地區當下的重點、熱點問題進行法治宣傳。
就宣講者而言,當下“普法教育”的講授者多強調“法律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而忽視法律也是公民的行為規范,特別是家庭成員、用人單位、勞動者以及社區居民間的“家庭責任”、“公民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在權利與義務的宣講中沒有充分地辯證統一。
“七五”普法的建議
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是一個全新的法治建設目標,也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鑒于上述“六五”普法中存在的五個方面問題,我們建議,北京市的“七五”普法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第一,不搞“大水漫灌”,而應定向實施“噴灌”與“滴灌”。在“六五”普法中,“普法下基層”、“專家下基層”等形式多樣的普法活動得到了廣泛開展。實事求是地講,上述活動不僅使廣大的市民(特別是各個社區居民)了解到法律知識和法律規范,而且使廣大的市民增強了“依法治國”的法治意識。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有些“普法下基層”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全市性的有組織、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有的放矢”的法治宣教工作指導明顯不夠。這種“大水漫灌”的法制宣教形式,難以適應當下“建設法治中國首善之區”的新形勢、新要求,難以從根本上形成破解上述問題的普法新態勢。因此,“七五”普法工作要堅持法治宣傳以問題為導向,突出工作重點,使普法工作取得更大的實質性效果。
第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法治教育”切實、有效地銜接起來,真正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捌呶濉逼辗üぷ鞑粌H要從理論上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系,而且要在實踐中加強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教育的有效銜接,特別是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基礎上強化法治教育工作,充分發揮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和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第三,強化“法治意識”、“誠信規則”和“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建立社會主義法治秩序,需要營造出兩個健康而有效的秩序氛圍:一是全體市民內心的強大法律秩序,二是社會外部良好的法律秩序??梢哉f,市民潛移默化的內在法治意識和社會外在的法治行為,不僅可為當下“法治中國首善之區”的建設減少阻力,而且可以降低整個社會的守法成本。因此,全市“七五普法”要突出強調“法治意識”、“誠信規則”、“權利與義務相統一”三大宣教內容,使全市“七五”普法真正落地生根。
第四,重點宣傳“有權利就有義務”。從“一五”到“六五”,普法工作實現了從法制啟蒙教育到法治文化入心、入腦的轉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成績,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普法”中也存在強調“法律權利維護”、忽視“法律責任承擔”的偏差。這種偏差不僅使受教育者不能真正領會社會主義法治的真諦所在,而且會成為一些群體事件發生的重要因素。法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因此,權利與責任并舉的“普法”應成為“七五”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五,創新教員組織與教學工作管理機制。在當下的“普法”中,教員大多為高等院校的教師。盡管教員們努力地履行“授課”職責,但授課內容“自我性”、“隨意性”較強,未能較好地針對市民生活中存在的新情況、新問題施教。因此,在“七五普法”中,相關部門應當加強教員的組織及教學工作的管理,開展有針對性的“授課”,創新“授課內容”教學研究機制,有步驟地啟動普法考核評估機制和教學獎勵機制。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