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北京深入落實新時期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加快構建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的關鍵時期。近年來,隨著北京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剛性增長,特別是對優質能源的需求保持較快增長。因此,在“十三五”時期國家進一步強化能源消費總量、能源消費強度、碳排放強度約束控制的背景下,對“十三五”時期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進行預測,分析實現《北京市進一步促進能源清潔高效安全發展的實施意見》中主要目標的路徑,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為國家和北京市制定“十三五”能源規劃提供參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能源消費預測
在全國經濟增速換擋的背景下,未來北京市經濟增速也將逐步下降,因此有必要準確把握北京市經濟增長潛力,為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變化預測提供基礎。影響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變化的因素錯綜復雜,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產業結構調整、人口規模、城鎮化水平、技術進步、清潔能源發展等。
我們先來預測影響能源消費的主要因素。在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背景下,筆者結合北京市宏觀經濟發展具有的連貫性、相對穩定性和因果變化聯系性等多重性質,建立北京市宏觀經濟指標預測模型,對GDP進行科學預測,并基于GDP的預測結果,運用數量經濟模型預測三次產業結構、人口規模、城鎮化率等宏觀經濟指標,為預測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與結構提供科學依據。
預測結果顯示,經濟發展新常態在北京表現尤為突出。從GDP增速看,北京市在“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速將逐步回落至6.0%左右,但是,未來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將逐步增強,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京津冀協同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等多種有利因素疊加,傳導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相應增加,北京市依然具有基本條件和能力保持潛在經濟增長率處于中高速水平。從產業結構看,“十三五”期間北京將以服務業為主,繼續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積極推動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充分發揮科技、金融、信息、人才等優勢,大力發展服務經濟、總部經濟、平臺經濟等經濟新形態,推動產業向價值高端化發展,2020年第三產業比重將接近80%。從人口規模看,隨著北京產業結構調整、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人口規模調控力度加大、生活和交通成本提升,“十三五”期間北京人口增速將逐步放緩,但由于北京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明顯,人口還將剛性增長。從城鎮化率看,目前北京市城鎮化率處于較高水平,2013年全市城鎮化率為86.3%,這說明“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城鎮化率提升空間有限,預計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將達到87.1%。
在能源消費總量預測上,筆者的預測結果顯示,2015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預計達到7642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下降23.66%,超額完成北京市“十二五”減排目標(到2015年,本市單位GDP能耗降低目標為17%)?!笆濉睍r期,北京市能源消費增速約為2.37%,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約為0.37,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預計達到8592萬噸標準煤,超前完成《北京市進一步促進能源清潔高效安全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的8800萬噸標準煤左右的目標;“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單位GDP能耗下降17.51%,超額完成北京市“十三五”預計減排目標(到2020年,本市單位GDP能耗降低目標為15%)。
在分品種能源消費預測上,筆者運用的也是自上而下的方法。煤炭消費量方面,預測結果顯示,2015年預計達到1450萬噸,基本實現北京提出的目標;2017年為1076萬噸,2017年之前亟需加大煤炭削減力度;到2020年達到891萬噸,實現煤炭減量目標。油氣方面,預測結果顯示,“十三五”時期北京市石油消費增速約為2.01%,到2020年全市石油消費量預計達到1837萬噸;天然氣消費增速約為7.74%,到2020年全市天然氣消費量預計達到198億立方米。電力消費方面,預測結果顯示,“十三五”時期北京市電力消費增速約為3.40%,到2020年全市電力消費量預計達到1142萬噸億千瓦時,受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技術提升、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等多重因素影響,北京市電力消費從中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2017年電力需求增加到約1200億千瓦時的難度較大。非化石能源消費量方面,預測結果顯示,2020年將達到700萬噸標準煤左右,年均增速高達8.34%,高于其他化石能源消費增速。
在能源消費結構預測上,筆者通過能源消費總量與分品種能源消費量對北京市2015年和2020年能源消費結構進行測算。測算結果顯示,“十三五”時期煤炭比重將下降到7.4%,天然氣比重超過3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將由2015年的6.1%提升到2020年的8.1%,滿足《北京市進一步促進能源清潔高效安全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的目標,即到2020年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2%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8%左右。
在“十三五”能源發展目標預測上,筆者的判斷是:總量控制目標方面,按照“強化總量控制、促進節能減排”的原則,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8800萬噸標準煤左右;結構調整目標方面,到2020年,優質能源消費比重達到92%以上,其中天然氣比重超過30%,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900萬噸以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節能減排目標方面,到202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節能減排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保障北京能源安全的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形勢與預測結果,筆者建議:
第一,控制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一是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實施更為嚴格的環保準入標準,堅決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建立產業結構向“高精尖”轉型的長效機制;二是大力剛性削減煤炭消費總量,全面關停燃煤機組,淘汰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加快推進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減煤換煤”步伐,壓減民用燃煤總量;三是嚴格控制重點行業能源消費增長,堅決控制新建或改擴建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項目,提高新建建筑和新機動車的能效標準;四是實時監測全市重點用能區縣、行業、企業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主要能源品種消費情況,對能源消費超標單位提前進行預測預警;五是將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8800萬噸標準煤、煤炭消費總量900萬噸等控制目標分解到各區縣和各行業,加大對區縣和行業的能源消費監管力度;六是推動居民生活用能方式變革,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多種媒體廣泛宣傳綠色低碳消費,引導居民樹立低碳消費觀念,實現生活能源消費從傳統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消費模式轉變。
第二,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進能源供給革命。一是大幅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嚴格落實《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中的煤炭削減目標,力爭超額完成任務;二是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擴大天然氣在工業、制冷、交通、發電等領域的應用,拓展天然氣在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的應用,加快天然氣管網和儲氣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天然氣管網覆蓋全市;三是優化外調電力來源地與北京之間的外受電力通道、變電設施、高壓環網建設,實施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農網建設和改造工程,提高首都電力供給保障水平;四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動公共建筑、工業廠房和居民樓使用地熱、再生水、余熱等熱泵供暖系統開發利用,在學校、工業園區、大型公共建筑等場所推進太陽能光伏發電,推進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為城市提供綠色能源。
第三,發揮首都科技創新優勢,推進能源科技革命。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大力推進煤炭及相關行業低碳化發展,推廣燃煤機組的超低排放技術,實現終端煤炭消費清潔化;二是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充分發揮首都科研人才集聚優勢,組織專家對鋰、鈉硫、鐵鉻、全釩、鋅空、鋁空等儲能電池、抽水蓄能、儲熱等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在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微網、電動汽車等領域開展儲能技術示范項目;三是積極主動應對“互聯網+”發展新態勢,運用能源互聯網將能源生產端、傳輸端、消費端連接起來,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機器學習、預測等技術對能源互聯網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動態調整北京能源供需關系,提高首都能源經濟運行的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四是加快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能源科技成果轉化,建立能源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為一體的產學研聯盟,打造北京能源科技創新基地。
第四,穩步開展能源改革試點先行,推進體制機制革命。一是針對國家能源發展開展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密切關注國家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動向,提前科學謀劃北京市貫徹落實國家能源戰略和配合國家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的相關舉措,在重點領域推動改革試點,為全國相關領域改革提供示范;二是進一步完善市場對能源價格的調節作用,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穩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加快天然氣、石油、供熱、燃氣、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價格改革;三是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能源建設,落實《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通過BT、BOT、PPP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能源基礎設施、清潔能源開發等領域;四是創新政府對能源的監管職能,加強北京市能源發展規劃的制定,同時明確一些帶有全局性、長遠性的能源重大投資項目和相關配套項目,保證規劃能夠落到實處。
第五,加強國際國內能源合作,提高首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這一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北京在能源科技創新領域的比較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開展能源科技創新合作,共同應對全球能源科技革命;二是深化與山西、內蒙古等地的能源合作,山西、內蒙古的煤炭、風能、太陽能資源比較豐富,按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建立長期穩定的能源合作機制,共同構建更加穩固的區域能源保障體系;三是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協同發展,能源先行,加強與天津、河北等周邊省市的能源協同發展,將優化三地能源消費結構、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放在首位,構建更加穩定的清潔能源合作關系;四是加強與國家電網、中石油等重點能源企業的合作,推動重大項目合作,充分保障首都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需求;五是支持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重點能源企業“走出去”,充分發揮資本優勢,與重點能源產地開展投資合作,共同推進煤電一體化、清潔能源發電等重點合作項目建設。
(作者單位:國家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葉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