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至1862年,馬克思、恩格斯共撰寫過約28篇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馬恩之所以集中在這一段時間撰寫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是因為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后,歐洲列強繼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再度將目光對準中國。這些文章采用通訊報道的形式,圍繞著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中國革命對歐洲革命的影響、兩次鴉片戰爭、中英貿易史、中美關系、沙皇俄國對中國侵略、早期中俄貿易史和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等方面展開,貫穿其中的一條思想主線是:揭露西方殖民主義的強盜面目,譴責鴉片戰爭的侵略性質,分析中國革命對歐洲革命的影響。
《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一文是馬克思專論中國問題的第一篇文章。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定都天京,建立政權,強烈地震動了英國和整個歐洲。旅居倫敦、深切關注中國革命的馬克思,遂于5月20日寫了題為《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的文章,并于6月14日在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上作為社論發表。這篇政論富有遠見卓識、剖理精當周密。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闡釋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起因和對西方革命的影響。文章開宗明義、匠心獨運地申明自己是運用黑格爾對立統一的方法論來觀察和分析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當然,馬克思沒有照搬這位“愛好虛構的思辨體系”的哲學家的唯心主義辯證法,而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內核,并將它改造成為唯物主義方法論,且貫串文章始終。如分析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起因時,既分析了革命產生的國內原因,又不忽視外因(英國的大炮和鴉片),實質上指出了外因通過內因起了引發和推動的作用;分析政治問題時,根據經濟和政治的辯證關系,通過剖析經濟狀況,揭示出政治層面種種現象的實質;分析中英兩國政府關系時,馬克思指出,作為掠奪者與被驚奪者、侵略者與被侵略者而言,二者是對立的,但經濟上卻彼此又息息相關。尤其在對待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時,出于各自的階級利益,二者可能相互勾結起來、狼狽為奸,共同與太平天國為敵。馬克思的這篇政論,把對立統一客觀規律和階級斗爭學說運用嫻熟,實現階級分析與歷史分析的高度結合,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經典篇章。
需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對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熱情歌頌,而對它的“宗教的”、“王朝的”形式也沒有絲毫掩飾,而是加以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1862年6月,馬克思在《中國紀事》的開頭就說:“運動一開始就帶著宗教的色彩,”將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實質歸結為“完全空洞的”,認為太平天國是“停滯的社會生活之產物”。并且,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中,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到底會對歐洲革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會對經濟危機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并沒有做出更深一層的理論探索與總結。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后來發生了根本蛻變,更主要的是,當太平天國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馬克思、恩格斯正在歐洲進行資本主義運行規律的探討與研究,正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理論體系。馬克思是從自己的經濟危機理論研究層面上來看待太平天國運動的。當然,不管對太平天國運動研究的目的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馬克思、恩格斯宏觀性歷史敘事模式所滲透的理性力量,不能否認這些論述對太平天國運動包括中國革命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以及對今天學術研究和探討的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