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立法、司法活動的價值目標常常是為著維系社會整體的和諧與穩定。在這一價值指向下,維護法律統一及穩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的統一性是指法作為一種規范,是國家制定和實施的,因而各個法律規范在根本原則上要一致,除極特殊情況之外,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總的法律體系,且該法律體系內部各規范之間不能相互矛盾。
法的穩定性,準確地講應該是相對穩定性,是指法的內容和體系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在社會系統中切實發揮作用,處于穩定的控制地位。法的穩定性由高到低大體上包括四個層次:整個法的體系存在的穩定、法的體系中單個法的存在的穩定、整個法的體系的內容的整體穩定、法的體系中單個法的內容的穩定。由于中國歷史上的法律思想是社會實踐特別是法律實踐的產物,所以法的穩定性思想也隨著法律體系的逐漸完備而被豐富和發展起來。
立法統一:“法莫如一而固”
【原文節選】
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韓非子·五蠹》
【原文釋義】
因此,獎賞不如豐厚而守信,使百姓貪愛它;懲罰不如沉重而堅決,使百姓害怕它;法律不如統一而固定,使百姓知曉它。
【原文節選】
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刑殺毋赦,則民不偷于為善;爵祿毋假,則下不亂其上。三者藏于官則為法,施于國則為俗,其余不強而治矣。君一置其儀,則百官守其法;上明陳其制,則下皆會其度矣。君之置其儀也不一,則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是以人用其私,廢上之制而道其所聞。故下與官列法,而上與君分威,國家之危必自此始矣。——《管子·法禁》
【原文釋義】
法制不容疑議,民眾就不敢相互營私;刑殺不容寬赦,民眾就不敢茍且為善;爵祿的授予不假于人,臣下就不會作亂犯上。這三者如果實施于官府而成為法律,推行到全國民眾而成為民俗,其他事情不用太費力就可以治理國家了。君主統一立法,百官就遵紀守法;君上公開表明制度,臣下就能領會其分寸。如果君主立法不能統一,臣下違反法律而徇私的行為就會多起來。從而人人都行其私心,廢棄君上的法制而宣揚道聽途說的東西。所以,百姓與官方各有法律,大臣與君主爭權,國家的危機必然自此產生了。
【原文節選】
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之體謂之禮,簡物、小大一道,殺僇禁誅謂之法。——《管子·心術》
【原文釋義】
虛無沒有形狀的稱之為道,孕育萬物的稱之為德,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稱之為義,升降禮讓、貴賤等差、親疏遠近的關系稱之為禮,繁簡、大小的統一標準以及禁令殺戮的章程稱之為法。
【原文節選】
故圣君矢1度量,置儀法,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故令往而民從之。——《管子·任法》
【原文釋義】
所以,圣明君主設立制度儀法,像天地那樣的堅定,像列星那樣的穩固,像日月那樣的光明,像四時運行那樣準確。這樣,法令一出人民就會聽從。
【古今聯讀】
在立法領域,法律統一是一個重要的原則。該原則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主張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墨家的“一同天下之義”、“上同于天子”,法家更強調“法莫如一而固”,反對朝令夕改。在古哲人看來,立法權源于國家的最高權力者,是不允許被分割的,即“國之利器不可以假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君主“統一”立法的思想逐漸發生變化。新中國成立后,立法權由人民選出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新形勢下,科學、民主立法成為新的立法觀念,“立法統一”思想則逐漸衍變成為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相統一的思想。
科學立法的核心是立法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尊重和體現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客觀規律以及法律體系的內在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是立法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使法律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的各項權利和根本利益。處理好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的關系,必須堅持科學的程序和方法,科學平衡社會關系,更好地保證立法的科學性;必須堅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更好地體現立法的民主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將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統一起來,才能在民主的基礎上實現科學立法,使法律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