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就業”的內涵,就是要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培育良好的就業能力、提供完善的就業服務、形成合理的就業結構、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努力實現城鄉各類勞動者充分就業、平等就業、穩定就業和體面就業。經濟進入“無就業增長”,迫切需要我國根據增長與就業的平衡關系選擇未來的增長路徑。而從增長的趨勢來看,科技創新是破解無就業增長難題的根本出路。
科技創新開拓新的需求空間和培育新的業態,開辟新的就業崗位。利用科技創新開拓發展新的需求空間,改造生產過程和創造綠色就業,不僅成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方面,也是面向未來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解決就業壓力的關鍵環節。伴隨著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的緊密結合,涌現出各種新業態和新經濟增長點,對就業產生“再就業效應”和“遠期補償效應”,創造出更多的產業部門和新興生產領域,從而創造新的就業。
科技創新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勞動要素的流動與再配置,不斷提升就業層次和質量。科技進步本身就可能產生技術和設備對勞動要素的替代,由于不同行業的技術創新步伐并不一致,行業間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也不同,導致勞動要素在行業間的流動與再配置,從低生產率和收入增長的行業向高生產率和收入增長的行業轉移,由此導致新的產業逐漸成長,舊有產業逐漸被淘汰。
科技人力資源優勢正在形成,將為保障我國新常態下經濟可持續增長創造新的優勢。我國開始逐步進入科技人力資本的紅利期,新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我國已經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且年均增長在10%左右。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從業人數總量增加到1.4億人,屆時將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這將形成穩定和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