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研究認為,以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戰略路徑是,科學把握我國勞動市場的新情況和新變化,把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促進就業緊密結合起來,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強創業就業與創新發展的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打造創新發展加速度,創造未來發展的新優勢,走出無就業增長的困局,支撐經濟中高速發展和提質增效。
我們提出四點對策建議。一是借鑒國際經驗,推動提高勞動力吸納能力的先進適用型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首先,要發揮國家科技專項的引領作用,面向勞動力吸納型技術研發與應用充實調整有關專項,加快形成重點產品、技術系統和標志性工程。其次,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開發重點針對小微企業、現代農業領域的勞動力吸納型技術,深入挖掘就業潛力。再次,依托高新區等創新載體擴大新產品勞動力吸納型技術應用示范規模,實現技術創新與就業增長的協同發展。
二是強化政策的普惠性,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培育和發展。建議進一步從資金、政策等方面繼續加大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的普惠性,加快推廣效果顯著的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先行先試政策,充分發揮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應對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變化的獨特優勢,擴大就業規模。
三是積極培育由工業升級與服務業融合后形成的就業新需求。科技服務業對于擴大內需、吸納高質量就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國家火炬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都設有專門資金,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在廣州、杭州、青島、成都等7個城市開展了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建設,以及中關村、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開展的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把促進發展、調整結構與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業發展和優化帶動更高質量就業崗位的增加,實現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互動調升、調優。鼓勵研發服務外包、合同研發組織等服務新業態發展。同時,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
四是深化就業領域和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充分釋放科技人力資本紅利。首先,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構建有利于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市場體系。通過高素質勞動力的流動,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價值。其次,推動教育體制改革,使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更好地與勞動力市場銜接。推動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進一步提高支撐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大量勞動力素質。再次,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探索充分發揮科技人力資本紅利的有效途徑。破除制約人力資本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的體制機制,站在國際化的高度,在規?;A上進一步提高科技人力資本存量的開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