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由“文”與“化”兩字組成,意思就是“以文化人”。
如果說“文化”是名詞的話,“建設”就是動詞;如果“文化”是結果的話,“建設”就是一個過程,一個建立、設立和創立的過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學校文化重在建設,貴在建設。學校的文化建設就像一面旗幟,引領著學校的內涵發展。
作為整個文化的一部分,“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內部所形成的為其成員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價值觀體系、行為準則和共同作風的總和”(顧明遠),或者說,學校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的教育實踐方式及其所創造的成果的總和。
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學校發展必須走內涵發展之路。“內涵”就是內在的涵養,事物的本質屬性。學校內涵發展不是單純的考試數據,不是偶然的競賽獲獎,更不是簡單的操場變大了、樓房變高了、教學設備變精變多了,而是學校和諧、自然、生態、可持續的發展,是指向師生生命質量的成長發展。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就是學校發展的“新常態”,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
就像GPS導航,學校內涵發展需要文化建設的引路、引航、引發、引導和引領。為什么說文化建設能引領學校內涵發展呢?
一、文化建設,為學校立身
校園環境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校園環境美麗不美麗、協調不協調,這是人們對一所學校最基本的感性認識。因此,學校文化建設務必重視校園物態環境的營造。其中,校門、校鐘、校樹、校徽、校歌、校旗、校史陳列室、學校雕塑、學校標識、學校吉祥物和學校建筑物,以及墻面色彩,甚至樓名等都應烙上文化的印跡,真正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所倡導的“讓每一面墻壁都說話”的教育效應。
校門是學校的門面,也是學校的象征。透過校門可觀學校內在的靈秀,可印證學校的精神。既古典又現代,既寓意深刻又簡潔明快的校門,應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
有學校就有校鐘。有深厚底蘊的學校必定有厚重的古銅色的校鐘;充溢現代化氣息的學校必定有多樣多彩的時鐘的點綴。杏壇風鈴,鐘聲悠揚。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充分挖掘校鐘的育人功能。
在氤氳凝重而文化厚實的校園里,如果擁有或一棵或幾棵或一片,朝也向上暮也向上,根深葉茂的大樹,這對生活在其中的師生而言是多么快樂和愜意!作為學校標志性的樹種,可以是引鳳筑巢的梧桐,可以是有色有香的桃林,可以是自由生長的槐樹,可以是挺拔聳立的雪松,也可以是常年墨綠的冬青,更可以是枝繁葉茂的銀杏。只要賦予其意義,都將給師生以難忘的記憶。
一所學校不應該處于記憶的瞑睡狀態,而應該經常性地、有意識地、前瞻性地去開發學校物態環境這座富庶的金礦,從而達到使之立身立體、發光發熱的功效,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
二、 文化建設,為學校造血
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主人、主導應該是教師。教師文化就像是學校文化中流淌的血液,決定著學校發展的活力與動力、實力和魅力。教師文化可以通過專業閱讀、專業寫作與專業合作共同體的“三專模式”打造。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沒有閱讀,就沒有教育。沒有閱讀,就沒有學校。沒有教師對于閱讀的熱愛,就很難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的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跨越由教育經典構成的橋梁。閱讀教育經典,可以與過去的教育家對話,不僅可以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而且可以吸收古今中外偉大教育家的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
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通過教育日記、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記錄、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專業發展共同體——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行。“三人行必有吾師”,教師文化生長的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同一教研組、教學組等組成的專業發展共同體,可以讓更多“尺碼相同的人”在這種共同體中彼此激勵和溫暖,創造一個以快樂育人為精神食糧的生活空間。
基于“三專模式”的教師文化,其實是教師的一種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不僅體現在“能”為所專上、“學”為所長上,而且表現在“德”為世范上。因此,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肩負文化使命,做一個有文化的人;應該堅持文化自覺,做一個善于以文化人的人;應該主動參與文化科研,做一個能夠讓學校文化潤澤心靈的人;應該積極展示學校文化,做一個勤于宣傳學校先進文化的行動中的人。
三、 文化建設,為學校強筋
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軟制度。學校制度規范的制定應該是一個平等參與的過程,應該是學校管理者和師生共同遵守的“契約”,而不能夠把校長的意志強加給師生。在學校制度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底線+榜樣”的原則。
所謂“底線”,就是基本的要求;而“榜樣”是從底線中涌現出來的優秀者。“底線+榜樣”是一個不可拆分的聯合體,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如果沒有底線,沒有最基本的要求,就沒有基本的環境與氛圍,也很難產生真正的榜樣。同樣,如果沒有榜樣,只抓底線,有可能導致學校文化失去方向。底線一定要有檢查與獎懲,否則就會流于形式;榜樣一定要有扶持與展示,否則就會失去動力。同時,一定要關注榜樣,傾聽榜樣的聲音,讓榜樣及時言說,讓榜樣及時引路。這種“底線+榜樣”的學校制度文化,一定會讓學校內涵發展的筋絡強固、強健和強壯起來。
四、 文化建設,為學校壯骨
建筑物建立起來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橫梁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筑物將會倒塌。課堂、課程和教室文化,就像是學校文化的柱子、橫梁和鋼筋。只有讓課堂、課程和教室文化的“骨頭”硬起來,學校才能抬頭挺胸,闊步前行。
海門市東洲中學緊抓“情感”和“智慧”兩個基本點,精心打造“情智課堂”特色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情智課堂”中,他們以情生情,以情啟智,因智生情,追求情感與智慧的和諧共振,著力教學行為的轉變,讓情智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生共長的精神棲息地。海門市東灶港初中利用地處百年天然漁港——東灶港的地域優勢,全校師生開發實施了海洋文化課程,不僅讓學科教學豐富多彩,德育活動有效彰顯,而且讓校園環境呈現出高品位的海洋文化與審美格調,更讓全校師生體驗到寬廣、淵博、深沉、熱情和開拓進取的海洋精神。海門市王浩初中以“愛心”班級文化建設為抓手,各班級開展了一系列締造完美教室活動。如制定含義深刻的班名、班徽、班歌、班風、班訓、班規、班級名片、班級精神、班級愿景等,這些班級文化符號激勵全校每一位師生比、學、趕、幫、追,使這所農村初中甩掉了薄弱的帽子,躋身全市先進學校行列。
五、文化建設,為學校供氧
學校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初中學校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讓每一位初中學生成長成人。而一些學校往往忽略學生的需求、興趣和愛好,熱衷于文化建設中的一些花架子、空口號,缺少能讓學生心田中開出鮮艷花朵、結出豐碩果實的文化種子。
怎樣讓文化建設給學生成長以陽光、雨露和清新的氧氣呢?以下三點我們必須關注。
1.節日儀式。儀式、節日和慶典是學校文化傳統的活標本,也是學生生命中最值得關注的重要時刻,更是學生的精神典禮。在全國2000多所新教育實驗學校,儀式、節日、慶典往往是這樣一種時刻:通過包容性強、極富意味的、有象征意義的程序和形式,使有意義的事情或者偉大的事物能夠有一種偉大的時刻,獲得神圣、莊嚴與尊嚴。師生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些“節日”中激動人心的時刻,以及那些激動過他靈魂的因素,甚至一些班級中,我們也能夠讀到那種真正的心靈息息相通、生命彼此在莊重的儀式中相互鐫刻出詩意的儀式——生日贈詩、生日故事,“旺達節”“榴花節”“微笑節”“犟龜節”等源自自己環境和生活的獨特節日。
2.社團活動。作為展示舞臺的學生社團,應該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重點。因為著力打造學生社團,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將對他們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
3.特色項目。千校一面,是當前中小學辦學中的通病。由特色項目而成學校特色,這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因為特色項目可以為學生鋪設一級級成長的階梯。基于學校現實,立足學生成長,遵循教育規律的特色項目,不僅能為學生的特長發揮注入源頭活水,而且也能為學校文化——其他學校無法復制的核心文化涂上濃墨重彩。
六、 文化建設,為學校鑄魂
作為學校靈魂的文化,其核心是它的使命、愿景、價值觀。使命就是學校的責任,愿景就是學校的發展藍圖,價值觀就是學校對于好壞、善惡、美丑、成敗、是非的一種基本價值信仰和評價標準。一所學校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體現了學校文化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它往往是經過長期追尋,苦苦思索,經由充分的醞釀討論,然后由文本固定下來的。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雖然由三所學校整合而成,且成立不到兩年,又地處城郊結合部,但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尋找學校的根——共有的文化DNA因子,從校名中尋找到“教師如蓮,學生如花”的內涵,從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誨中確立了“做有故事的教育,辦有溫度的學校”的核心辦學理念。
學校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形態,反映著學校發展的歷史傳統、文化品位、特征風貌,體現著全校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整體精神風貌。精神的東西往往是隱形的,就像彌漫于校園里的空氣,然而它卻以物態的東西呈現于眾。比如校風和校訓就是學校文化的“精神之窗”。它們是學校文化的精神性綱領,是學校辦學理念的一種詩意化、簡約化的表達。校風其實是學校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的實然狀態;校訓是學校應該朝向的理想境界,也是一所學校辦學宗旨的概括。好的校訓,深入人心,成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格言。像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的校訓“做最好的自己”,朗朗上口,言簡意遠,充滿著向上的力量。
總之,教育人,應該而且必須擁有一顆捕捉和尋找文化建設的敏感之心,擁有一顆喚醒和激活學校文化建設的責任之心,擁有一顆呈現和展示學校文化的智慧之心。因為,文化建設,能夠引領學校內涵發展。
(作者為江蘇省海門市新教育培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