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以OpenStack金牌會員身份參展在東京舉辦的OpenStack Summit 2015(以下簡稱“OpenStack峰會”),透過華為可以看到國內企業對OpenStack需求的變化。
金牌會員,意味著OpenStack基金會對華為在開源活動中的長期努力及貢獻的高度認可。
自2013年首次成為OpenStack金牌會員,華為在不斷推動OpenStack國產化,以及國內云平臺的開放化的道路上,對于自身的定位愈加清晰,那就是——依托于開源的商用增強,做面向企業轉型的始能提供者。
30萬臺虛擬機
不僅是外部客戶,在華為的內部他們也正依托于OpenStack做自己的私有云建設,包括自用私有云在內,華為有一個30萬臺的虛擬機開發測試云設。
其實,在引入OpenStack之前,華為也有自己的一套自研開發的云管理平臺。OpenStack社區中超過300名的業界領先的軟硬件和集成廠家的積極參與,以及排名僅次于Linux的第二大開源社區地位,讓華為選擇切換到OpenStack上。據了解,從云操作系統FusionSphere5.0版本開始,華為所有基于云的軟件平臺都已經轉向OpenStack,該軟件最新發布的6.0版本在組件、架構、生態三個維度全面擁抱開源,實現了深度的軟件開放。
“OpenStack會成為云時代的Linux操作系統,它會成為企業基礎設施云化整合的一個事實標準。對于這個事實標準,華為是會堅定地投入到這個領域和方向的。”華為公司云計算首席架構師顧炯炯說。
全球產業環境之外,促使華為堅定走向OpenStack之路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市場的促動?!艾F在越來越多的客戶自主選擇要走向OpenStack的道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訴求,就是希望能夠實現云平臺支撐和廠家的無關性,也就是標準化和無關性。”顧炯炯解釋道,“所有的廠家客戶希望擁有的是一個開放的,真正與廠家無關的、中立標準化的系統?!倍破脚_的初衷不正是使業務更敏捷、管理更高效么?
目前,華為云計算緊密與開源社區保持同步,遵循開源社區的各項標準與接口。凡是基于OpenStack開源社區版本開發的第三方應用,無需改動即可在華為云計算平臺FusionSphere上運行。
社區貢獻排名第六
截至2015年9月14日,華為在OpenStack社區Liberty版本貢獻排名第六位,Kilo版本貢獻排名第七位。在大數據領域,華為在Hadoop社區的貢獻排名為第四,Spark貢獻排名前三,華為于今年8月正式宣布開源Astro項目(Spark SQL on HBase package 項目),強力推動Spark在業界的廣泛應用。
這些華為是如何做到的?
華為專門有一個社區團隊負責跟蹤和貢獻,而從進入OpenStack社區時貢獻度的第20位到如今的第六位,依賴的依舊是這一領域人才的成長。僅從研發人員的數量看,目前華為在OpenStack上的研發人員投入已經超過600人。
雖然當時初涉OpenStack的華為也知道在社區貢獻代碼首先要由CMB(coremember,即技術核心人員)批準,代碼才能進去;PTL(即項目管理者)決定這個項目的特性,還有技術的規劃方向,但華為在剛進入OpenStack社區的時候,的確是沒有CMB和PTL的。那時,華為的主要貢獻還是修復BUG,或者小特性。
但現在,華為已經有1個PTL和13個CMB,目前整個OpenStack社區擁有100多個PTL。除了修改BUG,華為在一些關鍵性、架構級的創新和方案上,也在積極地貢獻和引導著,比如這次OpenStack峰會上亮相的級聯,以及級聯的混合云技術都是由華為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