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個王秀才,只不過讀了幾年書,就自以為飽讀詩書,目中無人。有一天,他又大言不慚地跟一位陌生人談論詩書,陌生人對他說:“既然你這么喜歡吟詩作對,何不去拜訪歐陽修呢?”“歐陽修何許人也?”王秀才問。陌生人很驚訝地說:“你竟然不知道歐陽修?他是有名的大文豪,詩詞歌賦樣樣精通,連三歲小孩都認識他,你怎么會不知道?”陌生人說完搖搖頭走了。王秀才很不服氣,于是決定去拜訪連三歲小孩都認識的歐陽修。
第二天一早,王秀才就出門了。他走啊走,走到一棵枯死的大樹下。王秀才的老毛病又犯了,他開口吟道:“路邊一古樹,兩枝大椏杈……”不料下一句卻接不下去了。正在為難時,突然有人接道:“春至苔為葉,冬來雪是花。”原來歐陽修正好路過,不忍看王秀才為難,便為他接了下聯。王秀才高興地說:“對得太好了,此詩只應天上有啊!兄臺,想必你也喜歡吟詩作對,我正好要去拜訪歐陽修,不如我們結伴同行吧!”說完兩人一起坐船渡河,船上只有他們兩個人。此時王秀才又詩興大發:“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很快接下去說:“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
博士丁的話
這則小故事中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運用的就是諧音雙關,表面上的意思是說,歐陽修已經知道你了,你還不知道歐陽修;實際上是諷刺王秀才水平太低,不知羞恥。雙關是一個詞或句子包含兩種可能的解釋,一種是表面的意思,一種是暗含的意思。表面的意思是遮掩性的,暗含的意思才是要表達的真正意思。這種一語兩意的手法,往往能表現人物的機智,可使語言深刻含蓄,增加文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