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靜是一種非人間的、超凡脫俗的靜穆,它已經不是在籠罩你,而是在壓迫你了。從崖壁的每個石罅里,從稀疏的草地上的每棵草莖里,冒出來的都是那樣的一種寂靜。
深山幽谷,萬籟無聲。在這死一般的靜穆里,夕陽緩緩西下,猶如一個失去了光芒的紅色大球,沿著地平線滾去,隱沒到隔山的谷地里。適才還在你身邊低吟淺唱的山溪也喑啞了。只有當你朝著一股小小的山泉俯下身去,耳朵貼近它幽黑的水面,才能勉強聽到淙淙的水聲,仿佛是從地底向誤入深山的你發出的一串低語。
巨魔般的夜翱翔于天際,擺動著色調越來越濃的藍青色翅膀;這藍青色的翅膀便是自行翻動的書頁。我讀著上面用金色字母拼寫的文字:“繁星、繁星、繁星……”
別的我什么也沒有看懂。唯有這兩個字,包含了其余一切字句所顯示的全部內容。它們像一張有著千萬個孔眼的金色大網,撒滿了整個的空間,也網住了我,使我的各種思緒紛至沓來,像一群蒼蠅東飛西撞,竭力想從我的嘴里飛出。憂傷的回憶,甜蜜的柔情,陡然的興奮,轉眼的冷漠,甜酸苦澀,一應俱全。萬般情像有如山影,翩然而來,又翩然而去,只給我留下了深山寂靜的姐妹——內心的寂靜。清冷的幽光灑落在她蒼白的手上。她凝神傾聽著。
外部的寂靜似乎更加稠濃。蕩漾著,浮游著,飄蕩的寂靜不再使人感到壓頂的窒息;它似乎在裹挾更大的范圍,一步一步地籠蓋了寰宇,每一步都撥動了一個和諧美妙的天籟的音響。
(選自《夜宿山中》,題目為編者加,有改動)
點到為止
因為山中之靜無處不在,人在大自然無比空曠的靜寂面前一下子不太適應,外部的靜寂對內在的心靈似乎產生了精神的壓力,故而會有受“壓迫”的感覺。作者寫山溪的聲音是為了反襯山中之靜,山溪的聲音變得“喑啞”了,變得難以辨別了,都是用細微的聲響來反襯山中寂靜的程度。這樣寫并不矛盾。“和諧美妙的天籟的音響”,其實是作者心靈中的感知,而不是他聽覺器官的感知。這樣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使描繪更為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