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伴山位于鄒平縣的南部山區,地處鄒平與章丘交界處,有“泰山副岳”之稱。
周六上午,爸爸開車,帶著我和媽媽向鶴伴山方向駛去。我們家距鶴伴山三十多里,行車二十分鐘,我們就來到了山腳下。我抬頭一看,山勢挺拔,樹林蔥郁,好一座雄偉秀麗的山峰!
我們徒步來到山門前,山門修得很氣派,四根一摟粗的石柱矗立在山前,石柱上方嵌著石板,中間的石板上刻著三個大字——“鶴伴山”。每根石柱上都鏤刻著一只只展翅欲飛的仙鶴,中間石板的上方也刻著兩只仙鶴,像是在歡迎來自遠方的游客。難道鶴伴山真的與鶴有關嗎?據當地人說,明清時期,山上有很多仙鶴,后來有一位長白山人在山上居住,終年與鶴相伴,此山由此得名“鶴伴山”。
沿著鋪好的水泥路,我們進入山門,走不多遠,就看到一座石橋,名為“仙人橋”。橋邊有兩只“仙鶴”,昂首挺頸,搖身抖翅,仿佛游水之后,正欲高飛而去。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繼續前行,依次游覽了山中的多個景點。
在九瀑澗,我們看到許多瀑布如一道道白練,從山上的斷崖處飛瀉而下,落入一個個潭水清澈見底的潭中。有一奇潭,潭巖呈紅色,潭水在陽光照射下,紅光閃耀,似碧血流動,人稱“碧血潭”。九潭溪是鶴翔嶺與跑馬嶺之間的一條山谷,溝壑幽深而狹窄,谷底樹木茂密,保持了原始自然生態。谷中有九處山泉,水噴如花,泉水汩汩流淌,形成一條條水聲潺潺的小溪。在山中,還有一處近百米高的山崖,人稱百丈崖。崖頂有一白色瀑布,似銀河從天而降,水聲震天。在崖底,有一天然石洞,洞高八米,寬二十米,深十米,里面可容納百人。溪水從洞頂流下,在洞口處形成一道寬寬的水簾,這一奇特的景觀,被譽為水簾洞。
除了這些自然景觀,在山腰還有很多廟宇般的建筑,如長白山人殿、財神殿、元君殿、長生苑、十方堂、云水堂、彭祖殿等。這些建筑具有相同的風格,灰瓦紅墻,木窗畫廊,與群山綠樹相得益彰。在彭祖殿內有一只木雕的神龜,當地人說摸一摸可以消除百病,益壽延年。
站在山頂的鶴壽亭,鶴伴山的美景盡收眼底。鶴伴山不但景美,而且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下山的時候,經過一條山谷,名為抗日溝。這條溝里有抗日橋,還有一組抗日英雄雕像。站在雕像前,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由于時間倉促,有一些景點如鶴伴山莊、鶴翔嶺等還沒有游覽,等下次有機會我們一定再來游一回鶴伴山。
【指導老師:劉山】
點評
鶴伴山真的很美,美在氣勢雄偉,美在傳說動人,美在景點迷人,美在意義深遠,真不愧有“泰山副岳”之稱!只不過第四、五自然段的內容與上下文銜接不夠緊湊,如能將自己的游覽順序貫穿其中,想必一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