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并快樂著。”這可能是互聯網金融企業及其從業者未來一段時期最重要的感受。
7月31日,央行發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而此前不久,被喻為“互聯網金融基本法”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剛剛由央行等十部委聯合推出。更有消息人士透露,銀監會有關P2P行業監管細則草案已經完成,并已處于內部征求意見的進程中,年內有望出臺。
“無論是《指導意見》,還是《征求意見》,無疑都對P2P等互聯網金融平臺加快了倒逼速度。與央行在2013年出臺意見稿的背景不同,這次極有可能不再是簡單試探和了解市場反應。預計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年初,會有大批平臺與銀行完成資金存管業務。”地標金融CEO劉俠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進入下半年,隨著兩大《意見》的出臺,P2P網貸行業或面臨巨大震蕩,對于中小平臺在面臨自身運營風險的同時,政策風險或將進一步突出,大量平臺倒閉現象將成為新常態。
來自網貸之家的最新統計數據也印證了上述觀點。2015年7月底正常運營平臺2136家,環比上漲5.32%。其中,新上線平臺數量為217家,新增問題平臺109家。截至2015年7月底,累計問題平臺達到895家,我國P2P網貸行業累計平臺數量達到3031家(含問題平臺)。從2015年以來各月問題平臺數量走勢來看,雖然7月份問題平臺數量較6月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上半年各月問題平臺數量,問題平臺發生率仍處于高位,達4.86%。
快樂一:重啟P2P托管合作列入銀行日程
兩大《意見》的出臺,讓一直想在P2P的“存管”業務方面有所突破的銀行吃下了“定心丸”。多家大型P2P平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8月以來已陸續收到來自銀行方面的“橄欖枝”,要求開展托管合作。據這些大型P2P平臺給《投資者報》提供的名錄顯示,在這些拋出“橄欖枝”的銀行里,既有提前便做好準備的股份制銀行,也有國有銀行。
“P2P資金存管對一些股份制銀行來說一直是塊肥肉。隨著對P2P行業監管的越來越規范,許多國有銀行現在也陸續正視這塊‘香餑餑’,開始做一些業務接觸。”一位銀行人士向《投資者報》透露,過去大多數銀行并不愿意為P2P資金存管進行背書,主要是因為P2P平臺的資金用途很難進行持續追蹤、資金存管的成本太高。但現在隨著政府各種監管政策的出臺,對于一些有實力的P2P平臺,銀行已經愿意進行主動接觸。
“在《指導意見》出臺后沒幾天,我的郵箱就收到了好幾家銀行重啟托管合作的郵件。”融金所創始人兼董事長孫明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據其介紹,融金所近日已與平安、民生等銀行在洽談托管合作,并且去年便與平安銀行達成過框架協議,但由于當時政策還不明朗,導致最終擱置。這次兩大《意見》一出臺,雙方便迅速重新啟動并就細節進行深入討論。
“事實上,一些新銳的銀行早就盯上了P2P資金存管業務,不但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而且早就搭建好了P2P資金托管系統。其中,民生、平安、廣發、中信等銀行動作最為迅速。所以兩大《意見》一出臺,他們就能在第一時間內向各家大型P2P平臺拋出合作意向,進入迅速快跑階段。”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投資者報》,銀行對P2P進行資金存管最直接的好處是可以增加自己的資金量,同時還能獲取相對穩健的收益。因此在P2P平臺進入“有法可依、風險可控”的發展軌道后,與P2P平臺相關的一些銀行業務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了銀行眼中的“香餑餑”。
快樂二:平臺滿標用時縮短、人氣飆升
除了銀行爭相伸出“橄欖枝”,讓不少P2P平臺感到快樂的還有平臺滿標用時的繼續縮短,這意味著,隨著P2P行業的更加規范,更多的投資人及借款人正在加速進入其中。
據網貸之家統計的數據顯示,7月,參與P2P行業的投資人數達到了179.31萬人,環比上月增長了16.16%;借款人數達到了44.13萬人,環比上月增長了33.57%,增長速度遠遠大于之前幾個月。顯然,行業指導性文件兩大《意見》的相繼落地,對于P2P網貸健康發展帶來幫助的同時,也使得P2P網貸行業的活躍投資人數和借款人數繼續大幅度攀升。
此外,從部分平臺的滿標用時來看,大部分平臺7月滿標用時較6月出現了下降。尤其投哪網、積木盒子、金信網等平臺滿標用時出現較大下降。業內人士向《投資者報》分析指出,7月份各平臺滿標用時出現下降,足以說明網貸平臺人氣飆升。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近期股市的不穩定,貨幣基金等產品收益率低下(幾乎全線低于4%),股市巨量打新資金無處可去導致不少投資人重返P2P網貸;二是隨著上述兩大《意見》的出臺,投資人對于P2P網貸更加有信心,進一步導致了滿標用時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2015年下半年以來,P2P網貸規模也增長迅猛。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P2P網貸行業整體成交量達825.09億元,環比6月上升了25.10%,是去年同期的3.8倍,網貸成交量大幅增加,使得歷史累計成交量已經達到7660億元。
“受股市巨幅震蕩影響,貨幣政策在保持寬松狀態的同時,7月初政府大力展開救市行動,重拳清理場外配資業務,使得P2P網貸平臺的配資業務紛紛暫停,回歸P2P普惠金融的本質業務。由于P2P網貸配資業務規模占P2P網貸總體規模較少,對P2P網貸行業總體規模影響不大,但同期股市的巨幅波動使一部分資金回流至P2P網貸行業,因此,7月網貸成交量呈現大幅上升。”一位長期關注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業內人士告訴《投資者報》稱,特別是被喻為互聯網金融“基本法”的《指導意見》的正式出臺,從鼓勵創新、防范風險和支持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等方面提供了若干意見,確定了P2P網貸行業的中介性質、監管方向和生態環境建設,使得P2P網貸行業正式結束了近8年的“無監管、無規則、無門檻”的“三無”發展局面,對引導P2P網貸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進入2015年下半年后,社會融資需求將進一步增大,加上政策利好消息的推動,P2P網貸行業成交量有望繼續增長。2015年1至7月累計成交量達到3831.29億元,按照今年以來網貸成交量月均復合增長率,預計2015年全年成交量或突破1萬億元。
快樂三:網貸收益率下降趨于良性發展
兩大《意見》的出臺,也間接促使高居不下的網貸收益率開始往低息發展,這顯然比較符合管理層“普惠金融”的精神,有利于降低借款人的融資成本。
據網貸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7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仍然延續上半年連續下滑的態勢,為13.58%,環比6月下降了59個基點(1基點=0.01%)。這一數據也創下了近期綜合收益率的新低。
對上述數據的進一步分析顯示,從六七月各成交量區間綜合收益率分布來看,可以清晰地發現綜合收益率隨著成交量的下降而上升,呈現明顯的反比關系。具體而言,對比六七月的相關數據顯示,雖然利率區間為15%~20%的平臺仍然為7月的主流平臺,僅僅0.5億元~1億元、0. 1億元~0.5億元成交量區間的綜合收益率在7月略有下降,但與6月底37.00%的占比相比,7月該利率區間的平臺數占比為34.96%。而其他平臺數占比出現下降的利率區間有40%及以上、30%~40%、20%~30%三個區間段,由此可見,7月15%以上的平臺數占比都出現了下降,也使整個行業綜合收益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利率區間在40%及以上的平臺數占比7月僅為1.08%。12%以下的平臺占比數相比6月上升最多,7月達到了15.68%;6月為13.00%。利率區間12%~15%的平臺占比7月為27.42%。
分區域來看,在進入統計的全國28個省市中,7月份,有21個省市的綜合收益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內蒙古、安徽、江西收益率排名前三,收益率分別為27.48%、18.95%、18.62%。雖然這3個省份收益率排名前三,但是與6月數據作比較后,發現其收益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安徽、內蒙古下降超過200個基點。隨著7月全國各省市收益率普遍出現下降(縱觀28省市的綜合收益率,其中有20個省市的綜合收益率出現了下降),收益率超過20%的僅剩下內蒙古,表明行業收益率下降態勢愈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