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戰法革新始破匈奴,首次出征奇襲龍城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曾七戰七勝,以武鋼車陣大破伊稚斜單于主力。衛青善于以戰養戰;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極人臣,但從不養士。元封五年,長平侯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茂陵東北。謚號為“烈”。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
人物經歷
悲慘童年
衛青的母親在平陽公主的夫家做女仆,因丈夫姓衛,她被稱為衛媼。衛青因姐姐衛子夫在平陽公主家得到漢武帝的寵愛,所以冒姓衛。
衛媼與衛姓男子生有一男三女:長子衛長君(即衛長子),長女衛孺(《漢書》作衛君孺,《史記》作衛孺)、次女衛少兒、三女衛子夫。丈夫死后,衛媼仍在平陽侯家中幫傭,與同在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因生活艱苦,于是衛青被送到了親生父親鄭季的家里。但鄭季卻讓衛青放羊,鄭家的兒子也沒把衛青看成兄弟,當成奴仆畜生一樣虐待。衛青稍大一點后,不愿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做了平陽公主的騎奴。
入宮與發跡
建元二年春(前139年),他的三姐衛子夫被借霸上掃墓之機做客平陽府的漢武帝相中后帶入宮中,衛青相隨入宮“給事建章營”(就是在建章宮當差)。后來衛子夫懷孕,導致陳皇后妒忌,陳皇后之母館陶長公主便派人綁架衛青企圖殺害,但被衛青的朋友公孫敖帶人救出。漢武帝得知后十分震怒,隨即提拔衛青為建章監(禁衛隊長)、侍中,封其姐衛子夫為夫人,其兄衛長君為侍中,并大肆封賞公孫敖等人,數日間給衛青的賞賜便達到千金之多。

同時,漢武帝開始設立身邊的親信為內朝官,用以抗衡九卿貴族為主的“外朝”,從此衛青開始被漢武帝重用,又被封為太中大夫,衛氏一家也從此開始顯貴。
衛青育有三子(衛伉、衛不疑、衛登),從衛青元朔五年封大將軍而三子在“襁褓”中來看,三個孩子的母親可能并非一人。后來與平陽公主聯姻(其前夫為平陽侯曹時、汝陰侯夏侯頗),平陽公主與衛青結伴終生,與衛青“合葬”,沒有為他生兒育女。
六擊匈奴
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舉兵南下直指上谷地區(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出兵四萬、兵分四路,果斷任命初出茅廬的衛青為車騎將軍,同李廣、公孫敖、公孫賀一起迎擊匈奴。衛青到達蘢城,殺敵七百而回。漢武帝見四路大軍除衛青凱旋外非敗即退(李廣、公孫敖敗兵,公孫賀未能找到敵人作戰),賞識有加,封他為關內侯。
元朔元年(前128年)秋,衛青率三萬騎兵出擊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境),斬殺匈奴數千。
次年(元朔二年,前127年)春,衛青領兵三萬出征云中(今山西原平市),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斬首并俘虜匈奴數千、牛羊百萬計,收復河套地區,漢武帝隨后在河朔地區移民屯田,建立朔方郡。衛青因此被封為長平侯,加封三千八百戶侯。
匈奴人不甘心失敗,新任單于伊稚斜即位后開始瘋狂反撲。自元朔三年(前126年)夏季開始,匈奴先是數萬騎兵攻入代郡,殺太守共友,擄掠千余人。同年秋季又攻入雁門,殺掠千余人。元朔四年(前125年)又各三萬騎攻入代郡、定襄、上郡,殺掠數千人。特別是匈奴右賢王,因為怨恨漢朝奪走了他領地內的河南地并筑造朔方城,多次騎兵擾邊進攻河朔地區,殺掠吏民甚眾。為了先發制人,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領騎兵三萬出高闕,由各部漢軍共十余萬人配合其行動。衛青部出塞急行軍六七百里,趁黑夜突襲右賢王部,右賢王無力抵擋,攜愛妾和精兵逃跑。漢軍俘獲匈奴男女民眾一萬五千人、貴族十余人、牛羊數百萬。漢武帝拜其為大將軍,統領全部漢軍,并加封八千七百戶侯。衛青三個尚在襁褓中的兒子也被封侯,但是被衛青婉拒,要求轉而獎賞其部下。衛青部下因此共十一人被封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夏,衛青兩次率領十余萬騎兵出擊漠南,殲敵過萬人。但部下蘇建、趙信部三千人遭遇單于主力全軍覆沒(趙信帶八百隨從投降,蘇建獨身逃出),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余萬,衛青不益封,賜千金。漢朝初設武功爵,以籌集軍費。隨軍校尉張騫被封為博望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戰獨自領八百騎出擊,俘虜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國相,斬敵單于的祖父等兩千零二十八人,嶄露頭角。
漠北決戰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后勤補給兵團,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余,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
漢軍原計劃由霍去病來攻擊單于主力,衛青打擊左賢王。后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伊稚斜單于在東方,兩軍對調出塞線路,霍去病東出代郡,衛青西出定襄。

衛青出塞后,捕獲到匈奴俘虜,得知單于軍隊在自己方向。大軍出塞一千多里,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于是衛青下令讓武剛車排成環形營壘,又命五千騎兵縱馬奔馳,抵擋匈奴。匈奴也有大約一萬騎兵奔馳而來。恰巧太陽將落,刮起大風,沙石打在人們的臉上,兩軍都無法看見對方,漢軍又命左右兩翼急馳向前,包抄單于。單于看到漢朝軍隊很多,而且戰士和戰馬還很強大,若是交戰,對匈奴不利。因此,在傍晚時單于就乘著六頭騾子拉的車子,同大約幾百名壯健的騎兵,徑直沖開漢軍包圍圈,向西北奔馳而去。這時,天已黃昏,漢朝軍隊和匈奴人相互扭打,殺傷人數大致相同。漢軍左校尉捕到匈奴俘虜,說單于在天未黑時已離去,于是漢軍就派出輕騎兵連夜追擊,大將軍的軍隊也跟隨其后。匈奴的兵士四散奔逃。直到天快亮時,漢軍已行走二百余里,沒有追到單于,卻俘獲和斬殺敵兵一萬多人,于是到達了窴顏山趙信城,獲得匈奴積存的糧食以供軍隊食用。漢軍留住一日而回,把城中剩余的糧食全部燒掉才歸來。
漢武帝為表彰衛青、霍去病的戰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得以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以代太尉之職。
后期
衛青一生戰功赫赫,《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漢書》為二萬二百戶。
身為大司馬大將軍,位極人臣,衛青卻從不養士。衛青的一生共七次率兵出擊匈奴,他喜士退讓,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作戰驍勇,深受將士愛戴。其中淮南王劉安的謀士伍被對衛青的評價尤其之高,稱其“才干絕人,眾將皆為其所用”。
盡管衛青仁善退讓,天下人卻沒有稱贊他的。部下蘇建曾建議衛青:“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愿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者,勉之哉!(大將軍你功高位重,但天下的士子文人卻無人稱贊你。希望將軍你能象古代名將那樣招集門客,來夸獎你!)”勸他巴結文人、收買門客以在社會上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輿論。而衛青拒絕:“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竇嬰、田鼢大肆厚養門客,皇帝恨得咬牙切齒。如果結交文人、招攬高賢親信打擊異己,那是主公的權柄。作為臣子遵紀守法做好本職就行了,招什么門客!)”盡管功勛卓著,衛青為人謙遜低調,從不仗勢跋扈,《史記》中評價他“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于上”。
但衛青在世之時,也從未有大臣敢構陷衛家和太子,《資治通鑒》記載,直到衛青死后,大臣以衛太子再無外家依靠,開始構陷太子的逐漸多了起來。漢武帝希望群臣下拜大將軍,漢臣汲黯只對衛青行平輩的作揖之禮,群臣反而都勸汲黯跪拜大將軍,而衛青不但不生氣,反到更加敬重汲黯。
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去世,謚號烈侯,取《謚法》“有功安民曰烈”之意。漢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東為衛青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墓冢,以象征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軼事典故
年齡推測
史料沒有記載衛青確切的出生年份。但依幾種資料可以大致推測他年齡的范圍。
建元二年,18歲的劉徹(古時算的是虛歲)在平陽侯府做客,此時衛青的三個姐姐,均未出嫁。漢朝法定女子過15歲不婚者,三十歲之前,分五等交稅,每升一等加征一算,到三十歲加到五算,即一年要交六百錢。雖然平陽侯家的奴仆能免稅,但奴婢作為王侯家的財產,婚育本身就是在增加主人的財富。即便三女都超過婚齡,也不應過大,三姐子夫更可能在14~16歲之間;而衛青是衛媼在丈夫死后和鄭季私通所生,至少比衛子夫小1~2歲。
《史記》載,“青壯,為侯家騎”(此處的‘壯’意為‘長大一點兒’,侯家騎,即騎奴,可作古時王宮貴族的“童騎”,年齡都不大。故保守推測建元二年(前139年),衛青‘給事建章’時約12~15歲之間(同年霍去病兩歲);元封五年(前106年), 衛青逝世時約45~48歲左右。
無人構陷
位高權重、才干絕人,衛青依然對士大夫們有禮貌,對將士們有恩德,戰場上也能與之同甘共苦。因此,常有人評價衛青過于“和柔”。但試想一個七戰七捷,自立漢以來始破匈奴,在險境臨危應變以弱勝強的大將軍;亦或是出入禁中、掌議論,參決政事、秉掌樞機的天子侍中和內朝大司馬大將軍,都需過人的應變能力和魄力。對外辱強敵,衛青有力回擊;而對待同仁,則謙和仁讓,出將入相,氣度寬廣。
《資治通鑒》記載太子和皇后日漸寵衰后常常擔憂,漢武帝主動找到衛青表示太子溫厚好靜能安天下,是最合適的守城賢主,并讓衛青轉告。衛青在世的時候,從無人敢構陷衛家和太子,直到他去世之后,很多臣下認為太子失去了外家的支持,企圖陷害太子的才逐漸多了起來。武帝后期許多為禍之人,如李廣利、巫蠱之禍時的江充等也均是在衛青去世幾年或十幾年之后,才開始擔任職務。
歷史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衛青。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衛青亦位列其中。
后世紀念
衛氏復家
據班固在漢書年表里的記載,在征和二年(也就是衛青去世15年后)的巫蠱之禍中,衛青的長子衛子夫之侄長平侯衛伉由于受巫蠱牽連,坐誅,但衛伉的子嗣以及衛青次子衛不疑與幼子衛登的家族并沒有受牽連的記錄。因此,在后來漢宣帝、漢成帝以及漢平帝時期,衛青的后人以皇帝詔復家。(漢宣帝)元康四年,詔賜青孫錢五十萬,復家。(漢成帝)永始元年,青曾孫玄以長安公為侍郎。(漢平帝)元始四年,賜青玄孫賞爵關內侯。至今,山西臨汾仍存大將軍故里供后人代代瞻仰。
衛青墓
衛青墓的封土為二層臺覆斗形,是茂陵陪葬重臣中最大的一座,墓底部東邊長113.5米,南長約90米,北長72.6米,西長107.2米,高約25.5米,頂部南北15米、東西6米;高25.5米;占地面積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臺。(資料來自《茂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
現存的這塊墓碑,是清朝時立的,立碑人名叫畢沅(續《資治通鑒》的作者),是當時的地方長官(碑上署名兵部侍郎陜西巡撫督察院副右都御史畢沅)。衛青墓碑上的字是“漢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衛公青墓”十四個字。
人物評價
蘇建: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原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
何武: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衛青在位,淮南寢謀。故賢人立朝,折沖厭難,勝于亡形。
揚雄:使衛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于是浮西河、絕大幕,破寘顏,襲王庭,窮極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以臨瀚海,匈奴震怖,益求和親,然而未肯稱臣也。

班固: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征,沖輣閑閑,合圍單于,北登闐顏。
曹彰: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
楊素:冠軍臨瀚海,長平翼大風。云橫虎落陣,氣抱龍城虹。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兵寢星芒落,戰解月輪空。嚴刁息夜斗,辛角罷鳴弓。北風嘶朔馬,胡霜切塞鴻。
李世民:有隋災亂,憑陵轉甚,疆場之萌,曾無寧歲。朕韜干鑄戟,務在存養。自去歲迄今,降款相繼,不勞衛霍之將,無待賈晁之略,單于稽首,交臂藁街,名王面縛。歸身夷邸,襁負而至,前后不絕。
司馬貞:君子豹變,貴賤何常。青本奴虜,忽升戎行。姊配皇極,身尚平陽。寵榮斯僭,取亂彝章。
蘇洵: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
何去非:昔者,漢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將交于塞下。而衛青起于賤隸,去病奮于驕童,轉戰萬里,無向不克,聲威功烈震于天下,雖古之名將無以過之。二人者之能,豈出于素習耶?亦天之所資也。
李惟清:臣聞漢有衛青、霍去病,唐有郭子儀、李晟,西北望而畏之。
陳元靚:天生將材,社稷之衛。侯以勛封,名因位貴。萬乘是賴,四夷所畏。千載凜然,而有生氣。
黃震: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黃淳耀: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曾國藩:有為者不宜復以資地限之。衛青人奴,拜將封侯,身尚貴主。此何等時,又可以尋常行墨困奇倔男子乎!
蔡東藩:衛青之屢次立功,具有天幸,而霍去病亦如之。六師無功,去病獨能戰捷,梟虜侯,擒虜目,斬虜首至二千余級,雖曰人事,豈非天命!漢武諸將,首推衛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漢史中之一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