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是近幾年國民社會生活中的熱門詞匯,在演藝圈尤其如此,各種明星藝人都把如何能走出國門秀上一圈作為自己演藝工作的必爭之事,仿佛一旦能在國際秀場上露上一臉,立馬就可以升級為“國際巨星”,逼格從此翻上一個八度。
但國際化哪兒那么容易?就拿最早帶動這種熱潮的電影圈來說,上世紀80年代末,就曾出現中國演員的首波出國潮,陳沖、叢珊、張瑜、蓋克、白靈、龔雪、鄔君梅等紛紛走出國門。但這股熱潮結果并不理想,他們當中的大部分走出國門后都并沒有在演藝事業上有大的建樹,除了陳沖在一兩部電影中演過重要角色外,大部分人最終都只能灰溜溜地打道回府或者干脆退圈。后來,成龍和李連杰憑著拳頭在好萊塢打出些名堂,再后來有了鞏俐、章子怡先后在國際上建立起知名度和威望,內地電影界也就靠他們兩個在國際上苦苦支撐了十數年。

到了這兩年,又是一大批演員開始打著國際化的旗幟,熱火朝天地沖向好萊塢,看起來好像是全面開花了,實際上卻不過開了一片烏七麻黑的醬油漬花,和以各種方式擠上各大國際秀場上的毯花罷了——但這能代表他們國際化了嗎?未見得,更多的不過是國際笑話罷了。
歌壇的國際化就更難了。在內地流行樂發展初期,倒是先后有韋唯、毛阿敏、羅中旭、譚晶、沙寶亮在國際流行音樂比賽上獲過大獎,但那些獎項終歸不夠主流,也就僅僅有了一次國際亮相而已。后來的國際化卻更像個笑話——一大批民歌手前赴后繼跑去維也納金色大廳開演唱會,猛一聽覺得“哇~好高大上”,一打聽,敢情大部分是自掏腰包自娛自樂,外國人根本連看都懶得看一眼。
真正在國際上產生過一些持續性可關注的影響的,朱哲琴算是個成功的例子,后來薩頂頂在國外也火爆過一陣子。但她們在國際上表演的,基本都還是很中國的音樂,就像外國人偶爾去唐人街吃了頓餃子覺得很好吃,但更多是覺得好奇嘗鮮而已,卻并沒有將她們納入他們的主流表演體系當中,她們的標簽還是中國歌手而已。
李玟倒是真正登上過國際流行文化中最受關注的舞臺之一: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年她為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演唱的主題歌《A Love before Time》也因此被稱為“華人之光”,但那是14年前的事情了。
這10年來,真正以歌手姿態在國際上為自己找機會并且獲得足夠關注的,只有張靚穎。結束超女比賽之后,張靚穎的職業歌手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還是在本分地做一個中文主流歌手,但人有些秉性、愛好和習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堅持,還是很難泯滅掉的。張靚穎在超女比賽中表達過,她是英文專業的學生,唱英文歌已經成了一種個人感覺舒服和自然的習慣。她也確實憑借這一優勢,獲得了許多在國際重要場合上亮相的機會,最著名的當然要屬2009年的《奧普拉脫口秀》,后來她也一樣走上了格萊美、戛納電影節、蒙特利爾電影節的秀場。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她每一次在國際上亮相,都是以歌手的身份。
藝人真正的國際化標志是什么?在我看來,是你要能以國際主流關注的方式出現在視野當中,這一點,在今年,張靚穎都做到了。
今年,張靚穎受邀獻唱由國際巨星史泰龍和施瓦辛格聯合主演的派拉蒙電影大片《終結者:創世紀》全球主題曲《Fighting Shadows》。這是一首真正具有國際規格和國際風范的流行音樂作品,從作曲到編曲完全按照歐美主流流行音樂的方向展開,甚至還有美國著名嘻哈歌手Big Sean為其演唱RAP的部分,流行的電子節拍呈現出一派迷離炫酷的冰冷氣氛,張靚穎的演唱也氣場十足,那種歐美范兒女歌手的力度與勁勢拿捏得十分嫻熟,更重要的是,這首歌不再只是我們關起門來在自己家里唱唱樂呵樂呵,也不是過往那種好萊塢大片要進軍中國市場,而是正經八百地做為好萊塢電影大片的全球主題曲——這,才是真正地進入了國際化的平臺,成為了全球化推廣的產品。

不僅如此,在電影首映禮結束當天,張靚穎人物主視覺的主題曲《Fighting Shadows》上線海報曝光,隨即“攻占”刷屏美國紐約時代廣場巨幕,那可真是一個全球矚目的焦點所在,而張靚穎是亞洲第一個獲得這種矚目焦點的女歌手,可謂開創了亞洲歌手的又一個新紀元。
想要國際化的歌手你們長長心吧,不要跑到人家的舞臺上唱一首人家根本聽不懂也無從評判的中文歌,或者是把自己處理成個不明覺厲的服(yao)裝(mo)模(gui)特(guai)跑到人家地盤上去亮個相。像一個國際歌手那樣唱出一首可以在國際范圍內推廣的歌,這才是我們的歌手真正該要的國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