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宗盛同月同日生的“唱作才子”曹軒賓,在江西衛視金曲互動沙龍秀《超級歌單》的舞臺上唱起《傷痕》和《我曾用心愛著你》的時候,有點向大哥致敬的意味,還有點向原創挑戰的意味,將林憶蓮式的隱隱作痛發揮到撕心裂肺的痛徹心扉,大家都是醉了——節目現場,樂評人、歌單發布者、主持人、同臺嘉賓紛紛點贊,歌單發布人潘美辰聽完著直接說曹軒賓就像天使一樣。
這樣從原創的平臺走到翻唱的舞臺,讓人不禁好奇像曹軒賓一樣的創作人,臺前幕后的到底要怎么玩——創作人難道不應該安安靜靜地在某個沒有人煙的孤島“和寂寞對話”么?怎么也可以在臺上如此瘋癲?況且,原創和翻唱之間又存在著多少改編的距離?
扒一扒曹軒賓的音樂素養,我們發現他從小受到的音樂教育還是挺體面的。曹軒賓同父親一樣,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只不過父親的專業是單簧管和作曲,他的專業是西洋打擊樂。從80年代至今一直從事音樂教育方面的工作的曹父給予曹軒賓的幫助可想而知,在音樂學院長達12年的學習經歷讓曹軒賓小小的年紀就沉淀了太多。

音樂周刊:你出生于一個音樂世家,科班學習西洋打擊樂,算是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不過據說,你和很多創作人一樣,也曾在PUB里唱過歌。這兩段經歷對你日后在音樂道路上的發展孰輕孰重?
曹軒賓:無論是從小父親對我在音樂方面的指引再到我在音樂學院長達12年的學習和在8年PUB的演唱鍛煉都為我在流行音樂領域里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專業基礎。
音樂周刊:你認為創作是靠天賦多還是后天的學習和經歷?
曹軒賓:天賦是基礎能力,學習是積累鍛煉,音樂就是感性與理性并存的“愛”的表達。
音樂周刊:現在提到你,很多人還會說曹軒賓是《可惜不是你》的原創,可見這首歌是大獲成功的。你現在是不是覺得再創造出一首超越《可惜不是你》的歌曲已經很難?
曹軒賓:讓我開心的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提起這首歌,相反更多的會講:“軒賓,我特別喜歡你的《你不在北京》”,我想這就是我音樂的傳遞吧,雖然我還寫了太多我喜歡的歌曲。
音樂周刊:你創作歌曲需要什么樣的環境和狀態?有沒有什么特殊的癖好?
曹軒賓:只要在“平靜”的狀態下就能有很多的靈感,平時創作時也沒有什么怪癖,愛思考,算不算?
很多創作人都有寫歌沒人要的階段,曹軒賓也一樣。在《超級歌單》節目中,曹軒賓自曝曾擔任姜育恒巡回演唱會的和音,并在彩排的時候一個人唱了一下午的主音,過足了明星癮。現場,鮮少上綜藝節目的姜育恒肯定了曹軒賓改編演繹蘇芮的代表作《跟著感覺走》,“軒賓的演唱讓我忘了以前的版本,沒有時代的沉重感,完全是現代的輕松和活力。”
音樂周刊:從《非同凡響》、《歌聲傳奇》、《百變大咖秀》到今天的《超級歌單》,好像大部分都是做翻唱,創作人出身的你,為什么會選擇站在翻唱的舞臺?
曹軒賓:從原創的平臺走出來,再走上翻唱的舞臺,這是目前音樂行業的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好像大家都比較喜歡聽老歌的原因吧。當然,我也一直在把我原創的歌曲在其他的平臺上展示,不矛盾啦!
音樂周刊:《超級歌單》可謂是新老歌手口味的交鋒,你覺得這種交鋒最終會生發出什么?也就是說這個節目本身回饋給音樂市場的會是什么?
曹軒賓:《超級歌單》的音樂總監譚一哲先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我們曾經在幕后一起工作過10幾年的時間,相互對彼此非常的了解,這次參加《超級歌單》我們就做了很多,很大膽的音樂改編,這也是節目最好的意義,讓音樂回歸最初的“自己”。
音樂周刊:聽了你翻唱的《傷痕》《我曾用心愛著你》《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跟著感覺走》,很多人感覺沒有原版的包袱,反而有一種現代的活力。對金曲的改編你有怎樣的想法和心得?
曹軒賓:我要非常的感謝曾經在幕后那些年積累創作經驗,它能讓我在每一次演唱的時候聯想的是歌曲本身傳達的音樂態度,而不是歌曲演唱人TA的故事,這是一個很難的歷程,我也用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這樣的自我的表達方式。
音樂周刊:唱過《我曾用心愛著你》后,潘美辰老師現場立即說愿意把這首歌送給你。你當時是什么感覺?
曹軒賓:很開心。
音樂周刊:在《超級歌單》中,你最滿意的一首改編歌曲是什么?為什么滿意?
曹軒賓:無疑是《我曾用心愛著你》,這首歌既改變了它內在的音樂態度,又改變了它外在的表演形式,所以我很愛很滿意。但大家好像更鐘意《傷痕》,我覺得更多是因為這首歌本身的魅力,大哥(李宗盛)太厲害了!!!
音樂周刊:大家都知道現在的唱片行業不景氣,完全靠作品出來很難。所以很多人選擇去做影視歌曲,做網絡歌曲(包括神曲一脈)或者去參加選秀節目。我們都知道你近幾年一直是選秀節目中的紅人,所以從你自己考慮,應該是選了這三條路中選了最后一條?為什么?
曹軒賓:雖然唱片行業不景氣,但大眾對音樂的熱情依然無減,這些年參加的音樂競技類節目比較多,因為這是目前國內這個行業的一個狀態,但無論是何種形式與平臺,只要能表現音樂,表達自己我就非常的開心。
音樂周刊:13號你微博上有個轉發,談到了你紅不紅的問題。這個問題你現在怎么看?(插入微博圖)
曹軒賓:“紅”是個結果,“做”是個經歷,總不能因為人最終會“死”就不“活”了,對吧?哈哈。
音樂周刊:現在你整個工作的重心放在哪里?
曹軒賓:我的工作重心一直是“創作”,只有作品才能延續音樂生命。
音樂周刊:2015年接下來有什么計劃?
曹軒賓:因為變化太快了,所以沒給自己太多的計劃,過好每一天,開開心心的,年底前把新的專輯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