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產業規模巨大,產業鏈各方紛紛布局教育信息化產業,以探尋更好的發展模式。
教育信息化最先是由美國克林頓政府于1993年9月提出來的,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育中的應用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美國的這一舉動引起世界各國的積極反應,許多國家相繼制定了推進本國教育信息化的計劃。我國也從1994年開始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
縱觀全球教育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我們發現,美國、英國的國內教育信息化發展非常成熟,這些國家的政府正在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方向并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日本、韓國的國內教育信息化產業的發展也充滿蓬勃生機,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和特色;印度、巴西的國內教育信息化市場還很不成熟,但正努力培植本國的產業形成;我國的國內教育信息化產業也尚在培育中,未來發展前景可期。
我國教育信息化產業規模巨大
基于智研數據,計世研究院分析表明,2011-2015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其增速呈現勺子型的發展態勢,隨著2012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 年)》出臺,刺激了教育信息化產業的發展,當年教育信息化產業市場規模增速達到最高點。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不斷調整,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速度有所減緩,預計2015年將繼續保持穩定的低增長狀態,增速為7.0%,2015年整體市場規模達2462億(如下圖所示)。
促進我國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的因素
我國教育信息化產業能得到持續發展,與幾大因素密切相關:
政策支持:2012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 年)》出臺,將“教育信息化建設”列為10個重大項目之一。2013年教育部提出把“三通工程”(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作為“十二五”期間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標和標志工程。2014年,教育部、財政部等五部委出臺相關文件,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教育專項督導內容。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
資金支持: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類似,我國教育體系支出以公共財政支出為主。2012年我國教育經費達2.77萬億元,占GDP比重首次超過4%,成為教育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及教育信息化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促使民間資本紛紛進入這一產業,為教育信息化產業帶來豐厚的資金支持。
社會支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的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教育數字化促進教育從以教和教育者為中心向以學和學習者為中心轉變。這些新的教育理念都將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技術支持:通信和網絡技術向寬帶、移動、融合方向發展,數據通信正在逐步取代語音通信成為通信領域的主流。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課件錄制系統、編輯系統及發布平臺系統等教育技術不斷進步。多媒體課件等數字化教育產品制作和傳播變得簡單易行。同時,隨著產業技術進步和網絡運營商競爭程度的加劇,用戶的上網門檻不斷降低,互聯網普及加速。
產業鏈各方紛紛布局教育信息化
隨著信息化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網絡基礎設施、教育云平臺、教育資源和應用產品得到全面發展,電信運營商、技術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等產業鏈各方紛紛布局教育信息化。
電信運營商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電信運營商承擔構建網絡環境的工作,單是三通兩平臺中的“寬帶校園通”就給電信運營商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此外,電信運營商手中掌握著大量的終端用戶,在推廣智能手機教育應用類產品上具備先天的優勢,可以與第三方廠商合作提供教育類應用。以家?;赢a品為例,電信運營商通過與系統開發商合作分成的模式為學校和家長提供家校互動服務,運營商負責提供品牌支撐、基礎設施投入、通信網絡、收費結算等支持,典型的產品如中移動的“校訊通”、中國電信的“家校通”等。目前,運營商正在擴大教育產品的服務范圍,嘗試新的業務模式,這也為相關的系統開發商和技術提供商提供了機會。
技術提供商
按照產品類型劃分,技術提供商主要分為教育平臺提供商和教育應用提供商。
教育平臺提供商主要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提供服務,按照客戶需求定制教育資源平臺、教育管理平臺等平臺類產品,如華漁教育的“101教育云平臺”、天喻信息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已經明確提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是“十二五”期間的建設重點。教育平臺提供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對進駐平臺的教育機構收取傭金或采用收入分成模式,進而允許教育機構在平臺上提供課程和資料。
教育應用提供商則為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學生和家長提供各類軟、硬件教育產品,如華漁教育的“101智慧課堂”、立思辰的“智慧教室”、“科大訊飛”的 “暢言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系統”等。教育應用的內涵廣闊,包括各類教育的軟、硬件產品,既可以是教育內容的電子化,也可以是搭載內容和應用的定制終端,甚至可以是輔助性的教學應用工具,如電子書包、班班通系統、教學設計系統等,可拓展空間巨大。
以華漁教育的“101智慧課堂”為例,它通過101同學派、智能云盒、答題器、移動充電車、投影儀等智能硬件,對學生的學習環境進行智能化設計,提供人性化的使用感覺,精心打磨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智能教室軟件系統包括全局控制、教師端、學生端、云端等四大系統,圍繞課前、課中、課后進行整體設計,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及安全保障。
內容提供商
教育是一種知識的傳遞,其核心在于內容,即教育資源,毫無疑問教育內容提供商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最看好能提供豐富的、高附加值教育內容的企業,這類企業一般在線下是有一定資源或經驗積累的,他們或獨立開發,或與技術提供商合作,將優質教育資源與信息技術相結合,以區別于傳統教材的形式展現出來,如學習視頻、APP、電子書包等。內容提供商的盈利模式是對提供的課程和相關資料收費,核心競爭力是高質量的在線教育原創內容。
以華漁教育為例,華漁教育與全國各大出版社、全國知名教輔提供方、全國著名教育機構合作,通過資源整合獨家制作寓教于樂的全學科資源。一方面利用做游戲的優勢將游戲融入到內容制作中,使學習變得有趣,另一方面,通過平臺整合自己生產的內容和第三方生產的內容,并獨家打造“內容生產工廠”概念,通過開發特定工具將內容自動化生成知識點。
教育信息化產業發展建議
計算機世界研究院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產業的發展,有一套成功模式供產業鏈參與方參考:
搭建內容豐富的平臺。巨頭的優勢在于搭建平臺,平臺間對優質內容的爭奪將日趨激烈。中小創業者的機會在于內容領域。以傳統內容收費或廣告收費的模式相對落后,成本較高且毛利較低,平臺分成的模式是相對較好的盈利模式。
做好品牌營銷。通過新媒體等多種渠道進行廣告傳播,或通過開展公益活動提升學生和家長的認知度,提升品牌價值。尤其針對學生家長,要提升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和對互聯網教育的認知。
利用大數據精準營銷。通過云平臺收集學生學習的行為和結果數據,形成學生個人的數據中心,并借助智能診斷、推送系統,幫助學生和教師精確定位學習問題所在,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助學習。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目標學生特征和喜好,提供與各類型學生年齡特點、個性、學習進度相應的個性化內容。
利用社交平臺黏住粉絲。在移動互聯時代,利用微博、微信、論壇等的社會化營銷手段近乎零預算的特點,通過社交平臺黏住學生及家長,讓學生和家長產生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