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節前后有三則新聞引發了我的關注。一則是9月23日上市公司通鼎互聯發布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3000萬元投資專注于UBI車險服務的南京人人保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取得后者10%的股權;第二則是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向滴滴快的專車平臺頒發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第三則是10月10日交通運輸部正式公布了《關于深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并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公開征求意見。
UBI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俗稱“專車”)在國內都屬于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比較熱門的新興業態。通鼎互聯入股人人保,反映出UBI模式進一步得到業界認可,交通運輸部專門出臺相關政策、上海市交通委為滴滴快的頒發專車經營牌照,則反映出相關政府部門對專車這種新型用車模式的認可。當然,政府部門對專車在認可中也有限制,《暫行辦法》明確指出從事專車服務的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的車輛使用性質應登記為出租客運,管理機構將為符合條件的車輛發放《道路運輸證》,這意味著一般的私家車將不被允許從事專車服務。

私家車提供專車服務的車險難題
眾所周知,以共享經濟的理念引入私家車提供服務是專車這一新興業態的重要特征。然而私家車的大量引入會引發乘客安全和合法權益缺乏保障、影響市場管理秩序等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私家車提供專車服務存在的車險難題。我之所以將UBI和專車放在一起談,因為我覺得UBI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
大家都知道,機動車在買車險時分為營運車輛保險和非營運車輛保險,這兩類保險在保費上差距甚大。畢竟營運車輛的行駛里程數一般要遠高于非營運車輛,而且還要載客載物,這樣不僅出險可能性要高很多,出險后帶來的人身財產損失也大很多。如果私家車可以提供專車服務,那么它買的是非營運車輛的保險,干的卻是營運車輛的活,這當然不合規不合理,而這種不合規會帶來多方利益的損失。對保險公司來說,收的是非營運車輛的錢,操的是營運車輛的心。對私家車車主和乘客來說,一旦在行車過程中發生事故,如果保險公司獲知該車從事了專車服務,那么保險公司是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因為出險車輛的性質變了。那么車主和乘客就是在一輛沒有保險的車里“裸奔”,相關權益當然缺乏保障。據媒體報道,前段日子在大連從事專車服務的一位私家車車主在向保險公司提出理賠申請后被拒絕了,保險公司給出的理由是:肇事車輛從事載客運營業務,投保的卻是非營運類保險,增加了出險率。
針對這個問題,有人可能會說,解決專車車險的方法很簡單,為從事專車服務的私家車統一購買營運車輛保險不就得了。這種一刀切的方法確實簡單,但有失公平。有的私家車車主可能是“專職”從事專車服務,而有的私家車車主可能也就是利用業余閑暇時間跑會兒專車、賺些外快,如果他們都統一交營運車輛的保費,無論保費是他們個人出,還是由專車網絡約車平臺出,都顯得不大合理。而且如果把私家車的性質變更為營運車輛,這就不僅僅是多交保費的事,對駕駛人、車輛本身的要求也會嚴格很多,比如車輛報廢年限就可能大大縮短。如果一個私家車車主平時自己上班也不怎么開車,就是想業余閑暇時間跑專車賺些外快,結果保費要按營運車輛的標準交,要求車輛報廢的年限還比正常私家車縮短很多,在這種“得不償失”的情況下,估計即使政策準許私家車提供專車服務,一些私家車車主也缺乏積極性。
UBI有助于解決一些難題
怎樣可以有效解決私家車從事專車服務所面臨的保險問題?一條可以嘗試的解決之道就是UBI。UBI(Usage Based Insurance)是一種根據車輛實際使用情況來交付保費的車險產品模式。車輛的實際使用情況包括駕駛里程、駕駛習慣等。說得簡單直白些,就是平時開車比較多、開車習慣不好、出險可能性大的車主多交保費,開車比較少、開車習慣好、出險可能性低的車主少交保費。UBI的精髓就在于根據車輛實際使用情況來確定保費,這就意味著采用UBI的模式,私家車在從事非營運活動時可以還是按非營運車輛的標準來交保費,如果在從事營運活動時,就得按營運車輛的標準來交保費。這顯然比一刀切的方法來的更合理些。
用UBI解決私家車從事專車服務保險問題的可操作性大嗎?單純從技術層面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放在移動互聯網、車聯網等信息技術還不發達的過去,這種方法還缺乏實現的技術基礎,而在“互聯網+”日漸滲透各個領域的今天,技術基礎已經比較成熟。UBI基于車聯網技術對車輛的實際行駛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并上傳到云端進行統計分析,包括車輛的行駛里程、行駛速度、行駛時間和駕駛行為等因素,有一套自己的軟硬件技術系統。而網絡預約出租車平臺也有一套軟硬件技術系統,可以實時記錄乘車人叫車、上車、下車的各個時間點,還有行駛里程。如果UBI與網絡約車平臺的技術系統進行對接,一旦這輛私家車的車主通過網絡約車平臺接到單時,UBI系統就可以開始根據營運車輛的保費標準來計算保費。如果是私家車車主平時自己開車,或是還沒有通過網絡約車平臺接到單時,那么UBI系統還是按照非營運車輛來計算保費。UBI與傳統車險保費計價方式最為不同之處,就是它是“用多少花多少”。打個比方,如果把保險比作自來水,傳統車險的計費方式就是看你一家有多少人,再考慮性別、年齡等大致情況,然后為每月的水費確定一個數額,不管你實際用多少水,以后每月就按這個額度交了。而UBI則是咱們實際生活中的水費計費方式,就是用多少水交多少錢。這種計費方式在自來水領域是挺平常的事情,但在車險領域則是一個很大的創新。
UBI不僅有助于解決私家車提供專車服務所面臨的車險難題,對上文所提到的車輛報廢年限問題也有一定幫助。相關法規之所以要求營運車輛的報廢年限大大低于非營運車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營運車輛的行駛里程一般都大大多于非營運車輛。車開得多,整個車的老化速度就比較快,為了保證行車安全性,那就得縮短車輛報廢年限。對于那些想利用業余時間跑些專車的私家車車主而言,他們車輛行駛里程比起營運車輛一般還是要少很多,如果把他們車輛的報廢年限和對營運車輛的要求完全一致,這種“一視同仁”其實是不公平的。從根本上決定一輛車的報廢年限的,并不是這輛車的性質,是它的實際行駛里程和車況,所以也可考慮根據車輛的實際行駛里程和車況來確定報廢年限。UBI是可以實時監測車輛的行駛里程、駕駛習慣和車況的,所以在確定車輛的報廢年限上UBI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Metromile解決Uber車險難題
其實國外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嘗試用UBI的方法來解決專車保險的問題。Metromile是美國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UBI公司,其產品特色就是基于車輛行駛里程來確定保費。Metromile提供的車險由基礎費用和按里程變動費用兩部分組成。其計算公式為:每月保費總額=每月基礎保費+每月行車里程×單位里程保費。其中基礎保費和單位里程保費會根據不同車主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年齡、車型、駕車歷史等。車主每月只需繳納為數不多的基礎費用,剩下的保費則按里程計算,一天超過一定的里程會自動封頂。對于一年開車里程低于8000英里(約12000公里)的Metromile用戶來說,大概可以節省424美元(約2600元人民幣)。
由于Metromile的UBI服務在保費價格與車輛實際使用情況之間建立了鏈接,這種靈活性使其在應用場景的豐富程度上極具想象力,其中一個重要應用場景就是Uber的車險。加入Uber的私家車車主的行車生涯主要分為如下四個時段:(1)車主關閉Uber APP,不為Uber服務,只是車主個人使用;(2)車主打開Uber APP,但還沒接到單;(3)車主打開Uber APP,接到單;(4)車主打開Uber APP,從乘客上車直至下車。Uber會為私家車車主的后兩個時段提供商業保險。然而傳統保險公司出于對風險性大幅提升的考慮,不大愿意為成為Uber司機的私家車車主提供保險服務,這就讓私家車車主在前兩個時段的車險服務成了問題。2015年1月29日,Uber與Metromile簽訂合作協議,向為其平臺服務的司機提供基于行駛里程的汽車保險服務。在上述前兩個時段里,私家車車主可以按照行駛里程購買Metromile提供的保險服務,而在后兩個時段則可以享受Uber提供的商業保險服務。這就是一種利用UBI計費的靈活性,根據車輛實際使用情況、具體情況具體收費的專車保險模式。
談到這里,你可能會問,相關政策已經明確不允許私家車提供專車服務了,你還在這里洋洋灑灑地探討怎么利用UBI來解決私家車提供專車服務面臨的問題,有意義嗎?有意義。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支持私家車從事專車服務。當前私家車從事專車服務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違法行為,所以不能允許私家車從事專車服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表達這樣一層意思,隨著相關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一些傳統產品或服務面臨的問題,其實可以逐步找到解決之道,進而不斷開啟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不能因當下的難題限制對未來的想象。
世界日益進入一個體驗經濟的時代,共享經濟的理念和模式或許會體現在除租房、租車外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中。共享經濟的核心特征是強調使用權、淡化所有權。“使用”是一種動態的、充滿不確定性、變化的概念,“所有”則是一種靜態、確定的概念。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相關產品和服務將愈發密切地基于“實際使用情況”來靈活計費,UBI就是能夠體現這種精神的一種商業模式創新。當然,當下的UBI產品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生態搭建等方面還有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我個人相信,這粒稚嫩的種子如果遇到好的園丁和土壤,早晚會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