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流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要想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正確處理土地流轉問題。而在現代社會,要想解決土地流轉問題就離不開金融業的大力支持。
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支持的現狀
土地流轉金融支持渠道單一。目前,我國形成了合作性金融為主,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組織為輔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合作性金融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代表,商業性金融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代表,政策性金融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代表,其他金融組織以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為代表。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重點支持糧棉油收儲和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其信貸資金的管理較為封閉,不發放貸款給農民。中國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正面臨著“成本高、效益低”的現實問題。隨著經營朝著商業化的方向發展,在成本與收益的權衡之下,中國農業銀行將許多開設在農村地區經營效益較差的網點撤銷,導致農村地區并沒有得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支持。當前中國農村的金融服務主要來源于農村信用社,能夠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金融支持的基本只有農村信用社了。要想激活農村土地流轉的金融市場并形成良性的競爭機制就必須開拓更多的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支持渠道。
土地流轉資金貸款結構失衡。當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資金貸款的結構很不合理。首先,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普遍較高。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下限為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最大上浮系數為央行貸款基準利率的2.3倍。據調查,農村信用社利率下浮的貸款少之又少,貸款利率上浮的則占95%以上,浮動幅度超過200%的占70%以上。土地流轉融資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土地流轉的經營成本,制約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發展進程。其次,農村土地流轉的融資額度較小,小額貸款可以滿足個體農戶的生產,卻難以滿足土地流轉情況下規模化生產時在基礎設施、農業設備等方面投資的資金需求。另外,涉農貸款的貸款期限較短也是農村土地流轉資金貸款結構失衡的又一重大原因。當前我國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期限通常都低于三年,這滿足不了對農村土地流轉長期投資的需要。
農村金融信貸產品創新不足。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市場上對金融信貸產品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而我國現在的農村信貸產品主要局限于抵押類貸款、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農村信貸產品與多樣化的農戶金融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農戶金融需求與農村金融產品供給出現錯位,既導致廣大農戶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又導致農村金融機構資金不得不尋找縣域工業企業,使得資金流向農村以外地區。另外,我國金融產品的開發面臨著非常嚴格的政府管制,監管部門的報批程序繁瑣、效率低下,導致農村信貸產品的開發動力不足,阻礙了金融產品創新與發展。
農業保險發展相對滯后。農業保險具有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點,因此普通的商業保險公司一度對農業保險望而卻步,這使得農業保險在2007年之前的發展嚴重滯后。2007年中央財政啟動了農業保險的補貼政策,隨后幾年補貼的比例不斷提高,補貼的品種和區域不斷擴大。雖然近幾年農業保險發展迅速,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不斷推進,農業保險的需求量也快速增加,目前農業保險供給與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缺口。
為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的進一步發展,應該構造以政策性金融為導向、合作性金融為主體、商業性金融為骨干、民間金融為補充、農業保險為保障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體系(見右圖)。
農村土地流轉金融組織體系構建
完善的金融組織體系在土地流轉金融支持體系中充當著基礎性的作用,它是農村金融能夠高效運行的前提。然而,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還存在著諸如金融機構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協調機制、對農村土地流轉定位不夠明確、業務出現嚴重偏差等問題,這導致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在支持農村土地流轉方面的運行效率十分低下。應當構建一種相互兼容、相互激勵、協同發展的農村土地流轉金融組織體系。各個金融機構在發揮各自支持土地流轉作用的同時,又要在各金融機構之間形成整體支持與協同支持的機制,從而達到共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目的。所以,應該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民間金融重新進行機構改革、功能定位和戰略性調整,這樣才能提高農村土地流轉的效率。
政策性金融對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支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惟一的政策性銀行,應該在保持其核心職能不變的前提下調整其職能定位、拓寬業務范圍、擴大資金來源。在加強農發行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將其服務領域由農業產后延伸到農業產前及農業產中。由面向農業生產服務向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城鎮化建設、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社會公共事業、農村土地流轉等方面拓展;與此同時,農發行要加強與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其他涉農金融機構的合作。
商業性金融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支持。作為一家面向“三農”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應該在農村土地流轉金融支持中起到主導作用。利用農業銀行自身的獨特優勢,針對農村土地流轉中的不同層次金融需求,增強支持農村土地流轉的主動性,設計不同信貸產品、簡化貸款手續、設定合理利率水平和貸款結構,加快信貸業務和金融服務方式的創新。
合作性金融在農村土地流轉中的支持。作為我國農村金融的主體,合作性金融在支持農村土地流轉中占有重要地位。農村合作性金融機構在機構網點、客戶群體和信息成本方面有其獨特優勢,它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堅持服務“三農”的宗旨,發揮其在農村金融支持中的主力作用。創新土地流轉信貸產品,向不同信用等級客戶、不同層次金融服務需求提供差別產品和差別服務。深化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允許民間資本入股,促進農信社經營機制的轉換與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鞏固農村金融主體地位。另外,政府可以采取降低農村信用社存款準備金率或者采取補貼等其他方式來加大對農村合作性金融的支持。
民間金融在農村土地流轉的金融支持。民間金融,如民間借貸、典當行、合作性基金會等,游離于現行制度法規的邊緣,缺乏政府的監管和引導。當前,應該鼓勵民間金融的合法發展,減少干涉民間借貸的正常活動,允許有條件的民間金融進入正規性金融市場,同時制訂民間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民間金融的引導與規范。(本文作者為鄞州銀行產品創新部總經理 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