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所引用的孫子兵法,主要旨在探討有線應該在戰略層面上需要思考的問題。后續的三十六個問題,主要集中在戰術層面,引用的是“三十六計”……。
(接上期)
第四計是“以逸待勞”。
古曰:“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簡單地講,采用守勢,養精蓄銳,讓對手來攻,然后乘其疲勞,戰而勝之。
在“互聯網+”時代,誰先搶占了市場,誰就能“以逸待勞”。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倭寇的IPTV面對有線高清感到力不從心;也就是,在高清電視業務上,有線是“以逸待勞”。有線本可以通過高清阻止盧溝橋事件的發生,由于有些農民出生的有線過于看重錢財,非要高清對百姓收費,導致百姓寧可要質量較差、但免費的倭寇“高清”,也不要有線高清,甚至不要有線提供電視服務。
如今之所以呼吁廣電盡快開展超高清或4K電視業務,無論廣播、點播和輪播,旨在搶占視頻品質制高點,阻止“8.13”事件的發生或“以逸待勞”。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在寬帶業務,倭寇是“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機,此治力者也”。有線好不容易追到了4Mb/s,倭寇改為8Mb/s;有線又好不容易達到8Mb/s,倭寇普及20Mb/s;再等到有線爬到20Mb/s,倭寇按照《寬帶中國》計劃早已開始普及50Mb/s或100Mb/s。這也反過來證明有線開展4K業務的必要性。
以WIFI為標志的、以手機或平板電腦為重點的、以APP為特征的、以網站鏡像為基本內容的、以免費為特色的家庭內網寬帶也是制高點,既抗衡倭寇的寬帶策略,又“以逸待勞”物聯網,可謂“一箭雙雕”。
無論新老媒體,投資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的制作,都是搶占制高點行為,是當今媒體的“太空戰”;誰搶占了,誰就可以在未來“媒體太空戰”中“以逸待勞”。倭寇已建立了多個“太空基地”或媒體基本;個別有線試射了幾次衛星,不是因為“天氣”原因推遲發射,就是衛星未達到預定軌道;但愿這次“中國電視院線聯盟”能建立起有線自己的“太空基地”。
在“互聯網+”時代,有許多制高點期待有線搶占,一旦有線搶占,有線便可“以逸待勞”迎戰倭寇,例如智慧社區。“社區WIFI熱點上網及電視廣播工程”,“社區超高清影院工程”,聯合光明日報、以黨支部為單位的“社區黨宣大屏工程”(每年為有線可節省小區宣傳費用,如收視費催繳、寬帶宣傳廣告、付費節目廣告等),“社區健身康復工程”(健身器材+電視游戲),“社區電子圖書閱讀和圖書社區電子購買物流工程”,“文藝演出、電影、景點等云文化社區電子查詢、購買和取票一體化工程”,“家庭看護等增值服務工程”,“中老年文藝文化社區教育培訓工程”,“社區遠程醫療詢診和體檢工程”,“公共安全社區聯動工程”,“社區遠程藥房”,“萬眾創業的社區基礎設施工程”,如聯網的冷藏自動購物柜等……;都是“處女地”,都是“以逸待勞”抗擊倭寇的制高點。
讓皇協軍生氣也是“以逸待勞”,有線與CIBN、銀河互聯網電視合作,既“氣”皇協軍,又“氣”倭寇,還可以削弱OTT,有線沒有不為之理(不知道為什么?有線就是不為,估計又是封建社會農民意識膨脹的結果,或者是內部體制分割的結果)!
在集團用戶或政府等項目上也可以“以逸待勞”。決策周期長的項目,要把握關鍵時刻出擊,以逸待勞。決策層次多的項目,突破最上層,則可以逸待勞。多家勢均力敵時,退避三舍,就是以逸待勞。產品或服務沒有優勢,只是起哄,不可當真投入,便是以逸待勞。平時與各政府機構多走動、保持聯系和關系,視利益而動,就是以逸待勞……。
今天關于市場運營業務的第100個問題是:你的網絡、平臺、規劃等做好迎接4K或超高清時代到,來的準備了嗎?你在交互電視推廣同時,推廣WIFI及內網寬帶產品嗎?智慧社區有許多制高點,你有規劃嗎?你能把你成功的“以逸待勞”案例,讓大家分享嗎?
第五計是“趁火打劫”。
古曰:“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簡單地講,對方內部矛盾越激烈,越是有利于另一方乘機進攻。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競爭雙方體制和機制的弱點往往容易被其中一方“趁火打劫”。
倭寇自“明治維新”(1998年三分天下)以后,經過多年的市場歷練,體制和機制日趨完善,難以找到大的“趁火打劫”之處。相比之下,廣電的體制和機制實在太容易讓倭寇“趁火打劫”……。
廣電的“第一任務”常常與現代企業的“第一任務”不一致,太容易讓倭寇用市場的手段“趁火打劫”了。網臺分離讓倭寇“趁火打劫”成合法的IPTV。“被數字化”、強行漲價、按端收費,不僅讓倭寇可以“顛倒黑白”地指責有線是“日本鬼子”,倭寇自己演變成“八路軍”,而且讓百姓主動告知倭寇自己家是否有多余的電視機。有線七大姑、八大姨太多,一時難以培養成服務意識或服務不位;倭寇“趁火打劫”地引領百姓唱“國際歌”。有線整合不暢,實行“攘外必先安內”,內戰個個英勇無比,外戰只擅長“哭爹喊娘”,倭寇“趁火打劫”,不費一槍一彈,就占領了五分之一的大好河山。一盤散沙有線,終于盼來了自己的組織“國網”,但遲遲不召開“遵義會議”;倭寇“趁火打劫”全面出擊。有線往往不是市場說了算,而是技術說了算;倭寇“趁火打劫”將技術引向倭寇優勢的IP,誘餌有線所謂的“技術高手”丟掉DVB。利用廣電所謂的“高手”喜歡自以為是,大肆吹噓什么OTT,“趁火打劫”地讓有線優勢殆盡,更為可氣的是,這些有線“高手”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有線實在太多被倭寇“趁火打劫”之處,預示著有線再不清醒過來,恐怕“在劫難逃”。
仔細觀察倭寇,有線也可以找到許多破綻“趁火打劫”。利用IP傳輸的不穩定性,將其提升到安全事故的標準“趁火打劫”。利用IP牌照只是授予電信三兄弟中的一個,挑起另外兩兄弟的不滿,“趁火打劫”的拉攏。利用央視眼里無百姓或無服務,而且一旦出事,全部責任推給地方播控平臺,“趁火打劫”讓他們“狗咬狗”。利用七大牌照各自為陣,既可以“趁火打劫”讓其分,又可以全開放、促其合。利用七大牌照與互聯網企業的性別差異,屢屢違背“181號”管制,“趁火打劫”地挑起“額娘”的滿。利用OTT不會強化地方的宣傳,利益有線隸屬地方身份,以“電視作為地方政府管理工具”說事,“趁火打劫”地挑釁OTT企業與地方的關系……。
如倭寇和皇協軍領導班子突然發生變更,往往是“趁火打劫”的機會。倭寇的設備發生重大故障,往往可以“趁火打劫”。對手產品設計上的弱點,并引起用戶不滿時,可以“趁火打劫”。倭寇歷史上曾欺壓過百姓,可以通過“憶苦思甜”來“趁火打劫”……。
今天關于市場運營業務的第101個問題是:你能列出多少有線能讓倭寇“趁火打劫”的機會?你又能列出多少你“趁火打劫”倭寇的機會?你自己創造了多少讓倭寇“趁火打劫”的機會?你能分享你成功“趁火打劫”對手的案例嗎?……
第六計是“聲東擊西”。
古曰:“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之”。簡單地講,制造假象,引誘倭寇作出錯誤判斷,然后乘機殲滅。
當今倭寇最大的“聲東擊西”就是IPTV,引誘有線全力應對電視,而真實的目的是光纖入戶;同仁們一定要明白,寬帶只是光纖業務之一,不是全部。OTT強調影視內容、流暢等也是“聲東擊西”,目的是控制門戶。智能電視機與牌照方合作也是“聲東擊西”,目的在使自己合法化的同時,使自己擁有直接面對用戶的門戶……。
幾乎所有的OTT,都有一個經典的應用;對OTT的本質而言,都是“聲東擊西”,旨在掩蓋霸占公共網絡資源、霸占百姓終端、讓百姓“快樂”地享受OTT企業剝削的本質。
互聯網企業以“互聯網+”或工業4.0為借口進行“聲東擊西”的本質,旨在打破廣電的壟斷,甚至是無償占用廣電的資源,包括直播電視的資源。
有線應該意識到,現在主流媒介是手機;因此,應該捍衛電視為幌子,快速搶占手機市場。同樣,機頂盒內置WIFI發展寬帶用戶也是幌子,目的是構建家庭網絡環境,所以一定要有免費的內網寬帶來維系。
在政府項目,如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要擅于“聲東擊西”。主動規劃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旨在總集成。以各種應用為幌子,旨在控制網絡。替政府部門做事或試驗樣板是幌子,控制政府部門是本質。替對手的IPTV或寬帶用戶服務是幌子,本質是策反。開放交互電視是幌子,套取資源是目的。服務直播衛星和地面廣播電視是幌子,換成有線電視是目的。買設備是幌子,換取廠家技術隊伍才是目的。故意拿OTT對本地新聞的影響說事,旨在爭取本地政府的政策保護……。
今天關于市場運營業務的第102個問題是:你能列出一些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嗎?你能故作聲勢地找出與這些主要問題相關的非主要問題嗎?你在商務談判中一定會經常使用“聲東擊西”策略,能否共享一些案例或對手的案例?……
第七計是“無中生有”。
古曰:“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簡單地講,人為制造假想,由虛假開始,并把假想發展到極端,最終轉化為極度的真實。
由于信息不對稱,有線最大的“無中生有”就是有線有節目內容,其實有線只是電視信號的傳輸商,有內容的是電視臺;這種假想被有線發展到極端,即走向內容集成,最終將假想轉化為現實。
互聯網喜歡玩概念,多數概念是從“無中生有”開始,逐步由假想變成了極度的真實。網絡電視機如此,IPTV也是如此。
CNTV只是央視的一個機構,并不能完全代表央視,但CNTV不斷地聲稱自己就是央視,誘使有線敵視央視,最終CNTv真成了CCTV。
多部美劇大片組成點播產品,白天只是點播片花,晚上才可以點播,起名“午夜好萊塢”,副標題“拍攝在美國、播出在中國”;首先,午夜產生神秘感;其次,好萊塢有很高的知名度;最后,副標題產生新片的錯覺,其實是“無中生有”。同樣,將與證券、財經等相關的內容組合成名為“股市神算子”新產品,副標題為“開盤得神助,收盤獲快樂”……。
互聯網企業用假數據的開機率唱衰有線,也是采用“無中生有”,旨在讓有線失去信心。
在許多情況下,“無中生有”類似于“小題大做”。夸大倭寇的問題,如延時、抖動;領導家里“小故障、大服務”,明明一人可解決的,派十人;向“額娘”夸大IPTV的后果。演繹OTT掌控門戶的威脅,直接上升到政權的顛覆活動;把美國的故事當中國的故事講……。
特別提醒同仁,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物聯網中,順著“互聯網+”和工業4.0的,敞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去講哪些似乎是“無中生有”但又符合已有科技邏輯的故事,故事跨的學科越多、越是精彩。此外,有些對己不利、看似“無中生有”或荒唐的故事,要認真對待,也可能是未來的事實;如,“有線與移動合并”,“取消額娘封號”,“有線被徹底OTT”,“有線全面破產”……。
今天關于市場運營業務的第103個問題是:你現在腦海里有哪些符合邏輯、看似現實的、“無中生有”的故事?在你的記憶中,有哪些當初是“無中生有”、后來成為現實的故事?你能編個與有線業務相關、符合邏輯、看似真實、“無中生有”的故事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