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同深植血脈的基因,春節是每一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守望,因為它總是和家如影隨形,令人魂牽夢縈。
家,就像母親的懷抱,永遠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溫暖而安妥的襁褓。
當鍋中煮起香甜的臘八粥時,當蒸籠里熱氣騰騰地蒸起年糕時,當紅彤彤的臘腸掛在太陽底下時……年味漸濃,鄉思漸濃。
味覺是牽引著人們回家最直接、最深刻的誘因。1700多年前,秋風吹起了張翰心底關于家鄉莼菜羹和鱸魚膾的美味記憶,便決絕地結束了宦游,罷官返鄉。天真浪漫的味覺鄉愁,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
張翰是幸運的。在那為仕途功名而奔忙的遙遠年代,背井離鄉的結局,有時是衣錦還鄉,有時是卸甲歸田。但,更多時候是死生契闊,一去不返。
“身加一日長,心覺去年非。燎火委虛燼,兒童街彩衣。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每逢佳節,喜慶歡騰不僅無法沖淡游子心頭濃郁的愁云,反而更添幾分鄉愁。
每當孤單落寞洶涌來襲時,身在異鄉的文人墨客總是會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痛快地浮一大白。甚至,他們自欺欺人地以為:“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相比之下,宋祁要淡然超拔得多:
故歲時光漏中去,新正甲子卷中開。
迎新送故只如此,且盡燈前藍尾杯。
——宋祁《甲申首歲》
燈下展卷,飲酒守歲,過年也不過如此吧。
酒是消愁藥,茶是清醒劑。灑與茶的優劣是非,早已被評說了好幾千年。
“飲茶勝飲酒,聊以送將歸。”這是淳真質樸的友情。
“薄酒一談一笑勝茶,萬里封侯不如還家。” “薄薄酒,勝茶湯。粗粗布,勝無裳。”這是知足常樂、閑適自在的人生姿態。
“熱腸如沸,茶不勝酒。幽韻如云,酒不勝茶。酒類俠,茶類隱,酒固道廣,茶亦德素。”這是類似于“好好先生”的狡黠之論,茶酒都好,誰都不得罪。
盡管三國時的孫皓以茶代酒,為飲宴文化開了一個好頭。然而,在鄉愁面前,沉醉清醒又如何呢?茶酒只不過是一個載體或是一個媒介,借以品嘗回味想家念家的滋味。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無閑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魏初《鷓鴣天》日暮鄉關,殘照歸鴉,滿腹惆悵,心事無限。臨風惋嘆,歸老田園、享受天倫竟成奢望。然而,當酒難以消弭鄉愁時,蘇軾還是拈起了茶盞。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一個清寂寒涼的春晨,蘇軾登上一座隱陋的城臺遠眺。半壕春水一城花,濛濛輕雨,沾滿了凄冷的思念,浸濕了羈旅的苦楚。
想要借酒澆愁,卻發現,酒入愁腸愁更愁。故鄉依然是在那山重水闊的遠方,牽縈著幽思,趕不走,更回不去。握在手心的只有滿滿的鄉愁,縱無凄厲的沉吟,胸中洶涌如潮的愁緒也早已將人淹沒。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山迢迢,水迢迢,思念的深邃終究敵不過空間的廣袤。與其癡癡地想,倒不如燃起一簇薪火,驅走濕漉漉的愁;煮沸一甕甘泉,消散郁結的塊壘;再啜飲一杯新茶,撫平百結的愁腸。甘潤的茶湯,在舌尖發酵之后,沁入心懷,將陰晦一掃而光,頓然春風盈袖,豁然開朗。
那座舊城臺,也便有了名字。它叫:超然臺。
明代的葉子奇也在一盞清茗里超然物外,隨緣喜樂。
清坐無慘獨客來,一瓶春水自煎茶。
寒梅幾樹迎春早,細雨微風看落花。
——葉子奇《己亥元日寓舍獨坐對雨》
清坐煎茶,對雨看花,把握當下最簡單的快樂。
莼鱸之思,是味覺在游子身上淪肌浹髓的烙印,而茶與酒,亦是借由味覺來撫慰回家的渴望。
一道好菜可以喚回游子漂泊的心,一杯香茗亦可讓游子思歸。茶是故鄉濃。它之所以香濃,不正是沾染了游子濃釅的鄉愁嗎?
生在茶鄉的游子,在遠走他鄉的時候,除了帶上母親的千叮嚀萬囑咐,總是不忘把家鄉茶帶上。當心被離情愁緒浸染時,喝一杯家鄉茶,熟悉的茶香茶湯里,透著一路跟來的家味道。迷離惝恍中,仿佛就在家中。裊裊的茶煙中,依稀看到了一雙盼歸的眼神。
于是,當春節近了,游子們迫不及待地把鄉思裝進行囊,踽踽地穿過擁擠的人潮,踏上歸程。即使路途再遙遠,行旅再艱辛,但只要一想到全家團聚、圍桌談笑的溫馨,疲憊就會煙消云散。因為,你知道,在旅途的盡頭,總有一個溫暖的家和一杯溫熱的茶在等你。
春節至,茶香起,可緩緩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