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一年一度的廣電國際盛會在北京國展再次拉開帷幕,CCBN2015如期而至。為期3天的展會,我們把目光再度聚焦博匯科技展臺,為這個深耕廣電監測領域二十二載,仍不斷開拓創新的公司喝彩。
博匯科技事業一部總監李國華接受本刊采訪,全方位解讀博匯科技如何排除廣電隱患,并防患于未然,大力推進廣電監測領域的科技創新。
融合發展下的監測機遇
當前,三網融合正在繼續深度推進,這對于廣電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開放融合共贏已經成為信息科技產業各方秉承的重要精神,融合發展的浪潮會給博匯帶來怎樣的機會呢?李國華對此表示出很足的信心:對于新媒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OTT、IPTV、DVB+OTT、IPTV+OTT都是新媒體。新媒體是一種趨勢,技術是不斷演變的,不管是無線還是有線,隨著技術的發展也許會有新的媒體形式出現。但是不管如何發展,博匯都會為新媒體傳輸提供可視化的監測手段和保駕護航的解決方案,用各種技術手段去監測和分析各種現存和潛在的威脅,這也是博匯最擅長的。面對融合創新的新形勢,博匯在監測產品的設計和開發中,將密切關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并及時應用。
不斷完善的“全景監測·畫面云”
隨著網絡多元化的發展,廣電所面臨的威脅因素也在慢慢發生變化,對此,博匯科技去年推出“全景監測·畫面云”服務,來支持傳統廣電、IPTV以及OTT的監測,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多場景、多格式的全覆蓋,虛擬化技術將顯示與監測分離,徹底解決了單臺服務器監測性能和上屏數量之間的制約關系。在顯示方面,后臺的服務器相當于是一個云化的概念。以前,由于機器性能的限制,一個屏幕上只能顯示9個高清畫面。那么,現在如果一臺不夠的話可以通過2臺、3臺,以此來做到更多高清節目的畫面處理,然后在一個平臺上顯示出來。多畫面可以通過云的方式上屏,而上屏方式亦可自由組合。“今年我們對畫面云進行了一系列升級,畫面的質量更好一些,后臺的技術架構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摒棄服務器,直接依靠終端進行隨時的IP流調度處理。”李國華指著展臺上的“畫面云”顯示屏解釋道。這種技術的提升,為客戶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監測領域需要敏銳的市場嗅覺
我國的廣播電視監測市場變化很快,廣播電視監測業務已從單一監測聲音廣播、模擬電視監測發展到有線數字廣播電視、無線地面數字廣播電視、衛星數字廣播電視、信息網絡視聽節目和新媒體視聽節目等的監測。廣播電視監測監管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博匯更加貼近用戶的需求,從豐富監管手段和提升運維能力的角度,為用戶切實解決問題,幫助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此外,博匯仍將不斷加大新媒體安全領域的投入和創新,開發針對性更強的產品解決方案。
圍繞監測技術的發展,博匯人敏銳撲捉到市場需求的變化,從服務安全、內容安全、運維安全和政治安全四個角度,主動跟蹤市場需求,積極與客戶溝通,通過主動走出去的服務突出服務安全,從終端解決內容安全問題,從政治大局上理解政策,進而在技術方案上研發解決,實現運維安全。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北京市博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穩步發展壯大,公司基于全IP、嵌入式、模塊化的系列監測產品已經可以靈活地組成各種分布式數據采集和控制系統。采集的信號覆蓋衛星、有線、地面無線以及傳輸干線網及雙向網絡的IP信號等;采集的內容涵蓋物理層、鏈路層、應用層的各種指標和數據;高效的數據處理系統通過界面友好的B/S架構客戶端,可以按照不同用戶的需求呈現出清晰的網絡運行及安全播出情況,產品廣泛應用于全國廣電網絡公司、電視臺、監測中心、發射臺、地球站、廣播電視新媒體運營等用戶單位,有效幫助各級廣電網絡公司和廣播電視播出與傳輸單位以及廣電監管部門實現了播出內容和質量的可管可控,市場占有率穩居前茅,在業內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信譽,已從“廣電監測專家”向“廣電安全專家”邁進,一路護航綠色廣電。讀者服務卡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