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又到一年的茶季,微博里又熱鬧起來,有吆喝茶買賣的,也有各地尋山訪茶的,還有一些人不買也不賣,卻教導別人怎么不被忽悠的,更有的,對原產地價格耳熟能詳、將當地做買賣的套路進行曝光的,比如:4000元半斤的明前龍井一定是半夜拉上山的……
這時節,我卻多呆在家中,足不出戶細揣滬上知名作家樓耀福先生的《吃茶筆記》。
《茍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非生異也,善假于物也。”自從我的習茶生活中有了《吃茶筆記》,在我的茶意境中,它給了我多重啟發,無意間予我“輿馬”和“舟楫”的功用。
《吃茶筆記》展現了一幅幅雋美的茶畫卷,讓人心存善念回歸自然。作者用他幾十年的品茶經歷,向我們描述了他曾去過的茶產地,足跡遍及江浙滬皖贛閩等地。這其中,既有名冠天下的“西湖龍井”,也有養在深山的“神山棗葉茶”;既曾為福鼎白茶鐘情鼓呼,也為“廣西龍脊碧螺春”而不吝正名。字里行間,不僅飄散出絲絲縷縷的茶香,書香中還有深重的家國情懷,讓人讀完就想拔腿而走,復歸于田園,它使人從多不如意的眼前事脫離開,讓人心生友善,對生活的眷戀之情油然而生。雖然作者的足跡遍及多個茶區,但他的筆下沒有粗鄙的“買茶攻略”,沒有將“茶文化茶科學”淺薄地賣弄一番,雖然筆端偶爾觸及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氣急敗壞”的場景也都一筆帶過。在作者的筆下,茶終究是個雅事,茶鄉茶山是個好去處。在作者的茶世界里,茶農茶民們終究還是奔命人。
《吃茶筆記》介紹了多地多種茶名茶品,為嗜茶人提供了一份拓展識見的地圖。以第一輯“茶山擷翠”為例,其中涉及南方諸省23個茶產區,有名有姓的各式茶粗略統計多達43個之多。在此之前,不要說有幸實地品茗了,有些茶名,如湖北蒲圻的米磚、湖南安化的千兩花卷茶(天尖)、江西修水的雙井茶等,我簡直就是聞所未聞,可謂孤陋至極。說出來不免覺得慚愧,我以前常以只飲武夷茶自詡,但武夷雖好,也只是天地一方,喝茶如此,做學問也如此。正因為茶海浩瀚,茶名茶品才不致因歷史流變而泯滅,相反生生不息,精彩紛呈。如果固步自封,因身居武夷而以“偏飲武夷茶”自甘,不但拂逆了大干茶世界的多重慷慨,也有違于我們信誓旦旦的“茶學問茶追求”。《吃茶筆記》就此打開了我于茶的狹窄眼界,打開了我了解武夷山外茶的興趣之門。
《吃茶筆記》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情操世界,幫助我們找到通往茶世界的幽徑。茶雖然長在深山,遠離鬧市,但作者幾十年的品茶經歷,由他娓娓道來,頗受感染。筆意所及之處,讓人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梅影橫陳傲竹相伴,如神游其境;在敘述與今人的交往時,又脫離了那種傳統語境下,孤芳自賞的表象,跟社會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人我之間通過茶產生的交流,讓人與人之間更生親近,茶事活動,也就此散發出更大的魅力。作者在文章中所涉獵的有關茶的史籍文獻,章句詩箋,也同時為我們提供了現成的研讀方向,為我們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比如,在了解明代陳繼儒的《茶話》《茶董補》后,我還購買了《陳繼儒小品文選注》,以便日后深入地研讀。此外,還一口氣購買了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家吳亮的《我的羅陀斯》《文學的選擇》和《夭折的記憶》三本著作,以及艾梅霞的《茶之路》等書。
《吃茶筆記》全書“茶山擷翠、疏窗撫盞、茗中知己和幽香寄情”四輯共78篇文章。樓先生在《撫盞捧瓷喜欲狂》一篇中,曾引述毛時安評油畫家黃阿忠的一段話,其中“展開了一扇通向意境的柴扉和鋪著苔蘚的小徑”這句話,用來形容《吃茶筆記》予我的體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作者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為我的精神世界營造了一片潔凈的天空,在我的物質生活之外,打造了一片心靈的茶園。在這些由山水自然生成的本物中,作者帶著我,找到了鄉土,找到了家國,如果大多數都為之心有靈犀,那么《吃茶筆記》所代表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我們每個人,也都具有普世價值和現實意義。
算起來,我是《吃茶筆記》的第一批讀者,成文之際,正值新的一年茶季開始。或許是一種巧合吧,各地茶鄉忙碌之際,我已經開始忙著跟各地的茶友們交流新茶,寫完這篇讀后感,感覺真是格外不同。
《吃茶筆記》,帶我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