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了一個茶學術論文寫作的培訓,這本是一個針對有學術需求開展的班級,但卻有很多非學術界的茶人或茶商來參加。也許,有人因此要批評現在火熱的茶培訓。但是,與幾位同學的交流,卻讓我對茶有了另一種認識。他們說,之所以來參加,是因為對茶有情結,所以各種培訓都會積極參加。
于是,我很好奇:為什么做茶賣茶的人,會對茶產生一種特殊的情結?有人說,這種情結叫信仰,那為什么茶能讓人有信仰,甚而改變人性和命運?我們很少聽到有人會對西瓜和蔬菜產生情結和信仰的,但茶為什么卻可以?
茶,并不是宗教。
雖然,我們常說茶里面融有儒釋道的元素,但是茶不是宗教。它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個體,自有其內涵的豐富性,跨越多種學科屬性。大部分茶友,一旦踏入茶圈,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茶知識的邊界似乎永無止境。因此,習茶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心。這種學習心,在當下不讀書的年代,尤其珍貴。
這種體會的得來,是有一個漸進過程的。一個初學者,會因為茶所獨具的雅致氣質而吸引,這就是所謂的“好色”了。從茶器到空間、從茶師到生活方式,中國式的雅致,吸引了眾多非茶之人。換言之,這種“好色”其實是一種文化認同。有了認同感而主動靠近,主動求學,發現從葉到茶的歷史,逐漸深入,慢慢進入儒釋道的修行,以及各種與傳統文化相契合的知識,這都是在挑戰求知心。所以,越是習茶,越會覺得知識不夠用,需要學習的內容太多太多。而正因為發現自己所掌握的只是浩瀚海洋里的一小部分,人才會變得謙卑和向上。這就從“好色”,進入到了“好知”的境界。
所以,我想為什么茶人在習茶過程中慢慢會產生“信仰感”,除了我們通常理解的“精行簡德”的茶德之外,這種內心突然被激發的求知欲,應該是促使信仰感產生的主要原因。
學習,會令人著迷。茶人的求知,不僅在于課程的學習、書本的閱讀,還在于身體力行地探索每一片葉和每一座山。從自然生態到土壤氣候,從化學元素到健康功效,從歷史文化到民俗演藝,茶知識的海洋寬闊到可以容納各種學科。試想,一個在俗世中迷茫的人,進入一個知識體系,如何會不癡迷呢?我想,這也可以解釋,當下為什么茶培訓流行的原因。因為,茶人有求知的需求。
所以,無需去質疑何為培訓的亂象,質疑培訓的合理性,應當看到這種熱潮的好處,并理解它生發的原因。茶,作為一種觸媒,確實喚起了我們對知識的渴求。所以,我們產生的并不完全是盲目的信仰,而是在知識中重新定位的自己。
由外在到自我,這一杯茶的距離,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