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經受得住歲月沉淀的藝術品,才具有收藏的意義與價值。收藏者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發掘一件能夠承受時光洗練的藝術品,也正是收藏的樂趣所在。對于德化白瓷而言,我們又該如何去判定一件瓷器的收藏意義和價值?著名德化白瓷藏家蘇銀溪將為我們講述他對白瓷收藏的理解。
從商人到藏家
在眾多德化瓷器的藏家里,“寶兜藝瓷”的掌門人蘇銀溪是個頗有名氣的人物——他的手上收藏有數百件德化白瓷近現代名家作品。作為商人,蘇銀溪最初購買藝瓷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但他每每淘到了精品后,卻因為覺得太美而往往不舍得出售,最后自己收藏了起來。十幾二十年下來,就有了現在龐大的收藏規模。
有人說蘇銀溪是個愛瓷成癡的人。確實,見到他本人后,我們清晰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對德化藝瓷有著極度熱愛的人。
采訪的最初,問起他的個人經歷,他只用寥寥幾句帶過,然后就興致盎然地帶我們去他5樓的收藏室參觀。到了收藏室,說起自己的每一個藏品,他都如數家珍,繪聲繪色地為我們娓娓道出每款藏品的每一個細節、工藝和材質,不厭其煩且認真細致地回答著你的每一個疑問,與談自己時完全判若兩人。在他的書柜里,也滿滿都是各類與陶瓷特別是德化白瓷相關的書籍,這些書并非是像一些人那樣只是用于擺設和裝點,因為在談話中他能夠隨手從架上或柜里抽出一本書,告訴你這本寫了些什么很有用。臨走前,他還向我們推薦了幾本書作為了解德化白瓷的參考資料。
感受白瓷之美
在蘇銀溪的藏品中,有不少是近現代德化白瓷名家的代表作:有許興泰的《粉彩觀音》,蘇勤明的《祥云觀音》和《牛郎織女》,陳其泰的《新中國幸福一代》,王則堅的《觀音》,蘇清河的《坐古蓮觀音》,陳德卿的《魚籃觀音》、《尤三姐》和《寶琴踏雪尋梅》;蘇玉峰創作的薄胎瓷《披坐觀音》、《坐古蓮觀音》和《達摩》,這些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70年代后的作品;另有邱雙炯的《彌勒》,柯宏榮的《長相依》,康新祿和林質彬生前創作的藝術掛盤,這些也大都是大師的一些經典作品;還有許金盾的遺作《關公》、《壽星》以及上世紀90年代金獎作品《木蘭馬》,周雅各的《濟公斗蟋蟀》;另有就是蘇珠莊、陳明良等現代瓷藝名師的作品等等。
《魚籃觀音》是當代德化著名藝人陳德卿的作品,作品精雕細刻,線條流暢,衣紋自然、飄逸,面相飽滿溫柔又莊嚴肅穆,是當代德化瓷器仿何朝宗觀音的上乘之作。蘇銀溪告訴我們,一尊雕刻完美的觀音像,應是基本符合三庭五眼的標準審美,且做到眼觀鼻、鼻觀心,眼簾微垂中透著安靜慈和的意味,當觀看者和膜拜者仰望它時,會產生不論站在哪個位置觀音像都在俯視他(她)的感覺。
《毫光如來》與《毫光觀音》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許興澤的作品,二佛通體用上好的德化瓷土燒制而成。這種白似乎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白到極致么?似乎也不是。因為分明有點透明,卻只是有一點透明,那么若隱若現,就如佛的拈花一笑,卻又非笑,讓人不由自主神定氣閑。蘇銀溪說,上好的德化瓷器,對瓷土是極為講究的,上等高嶺土對于傳統瓷塑作品而言無異于生命之源。當年“福建省十大杰出能工巧匠”林睦殿就是因為拿到了一批產自德化的極品高嶺土并以此為原料發明了世界名瓷“愛德華玉白瓷”。
如何判斷瓷器的年代
當問到如何判斷藏品的年代時,蘇銀溪拿出一個明代的梅花杯和現代生產仿明的梅花杯為我們進行了對比。他指著兩盞杯子的底足說“最基礎和入門的,就是看杯底。由于所用的瓷土不同以及時間的作用,明代梅花杯的瓷質看上去更為溫潤純凈,而現代產的仿品釉色常作乳黃或米黃.且滋潤度較差,沒有玉質感。”而在蘇銀溪送給我們的資料書中,也講述了一些如何判斷德化瓷器的年代的方法。
以梅花裝飾為例。梅花是德化瓷裝飾題材中最為典型的。由于梅花這一題材其涵蓋的器形種類特別多,實物資料甚豐,所以可以作為德化白瓷分期斷代中重要的局部特征之一。
明早期用于瓷器裝飾的梅花,帶有明顯的寫實主義色彩,花瓣是主要著眼點,大部分瘦而窄,上邊有凸起的棱線,花蕊只是用一個點或者不大的半球樣式來表現。枝干簡約,原型極似單瓣的臘梅。在制造過程中,藝術創作為著重點。
到了明中期這類梅花瓣型開始有了變化,花瓣的棱線逐漸豐富,瓣面的起伏凹凸也有了不同的式樣,甚至出現了半球體的花瓣和內凹形花瓣,而且花蕊的表現越來越突出,從小點或不大的半球體到明顯的半球體樣式,花朵的數量增加到三至五朵,枝干從單枝進展到二枝,構圖重心移向下部。這些都表現出這一時期瓷器表面裝飾的梅花制作越來越趨向完善精致,靈氣十足。
明末至清初這段時期,德化白瓷上梅花花瓣和花蕊的造型達至頂峰,無論是花瓣的凹凸,還是花蕊精致、多樣的程度,都是前朝所不及的。這一時期的梅花最為美妙,幾乎集合了德化瓷梅花的所有特征。尤其是對花蕊的塑造,蕊莖、蕊頭交錯或并列出現,繁雜的蕊芯為亮點,點綴的整朵梅花躍然于器物上,更加生氣勃勃。
從清中期開始,德化窯對梅花的表現趨于程式化,這期間德化瓷的生產和創作已經深受商品化的影響,而到了清晚期更顯示出呆板、圖案化、符號化的傾向。最具體的表現就是花蕊呈餅狀出現在器物上,完全喪失了當初藝術創作的靈氣,整體上也不再有早期的自然活潑之感。
其實,梅花這一局部特征的演變過程,正是體現了對應時代的社會風氣變化,這也正是大多數瓷器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因此,判斷瓷器是否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是現代人收藏瓷器時對其年代真偽判斷的一個基本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