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看得多了,用得久了,總能總結出些什么。體會也好,心得也罷,這些所得和大家分享,如若能有些許的幫助,也是好的。“楠得好器”的初衷就這樣簡單。
有人說:生下來,活下去。人生該是有很多的艱難,日子或是有太多的不易。悲劇總會上演,如何甄選,是一門窮一生都無法練達的學問。于是,散淡人生于一席茶間。非避世,是溫雅與平和的生活求索。然,一席茶的杯具,依然需要鑒別的銳利眼光。
杯具,無非材質和器形的區別。
材質,選擇之初
材質是杯形的基礎,只有某種杯形選對了材質,杯具的審美情趣和使用性能才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到的材質,從傳統的白瓷、青花瓷,到近幾年的汝瓷、青瓷、顏色釉、柴燒、建盞、琉璃等,讓人應接不暇。一般而言,青花、白瓷和顏色釉之類的器具,坯體偏薄,手感較輕盈。汝瓷、柴燒、琉璃和建盞類器具,坯體和釉色都較厚重,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取合。
關于釉色,一般建議器具內部為白色或近似白色的淺色系,這樣利于欣賞茶湯色澤。當然,柴燒和建盞類茶器樂趣在于欣賞它的釉色的變幻,另當別論。
不過無論哪種材質,最基準點:釉料和坯體要安全,無任何化學添加。關于這方面的鑒別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經驗積累。最可靠的做法是尋找品牌信譽較好的茶器企業,或者具備這方面能力的朋友推薦。
雖是茶杯,卻也屬于日常食用具的一種。其實,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是基于安全的問題。因為茶有著某種文化內涵,所以與之相關的杯具也就有了更繁復多樣的可能性。
器形,斟酌后定
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一千多年的飲茶史,給予了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浩瀚素材。琳瑯滿目,已不足以形容我們所能遇到的茶器器形。因人的審美意象不同,并沒有哪一種器形更美好,只有哪種器形更適合喝茶或者喝哪一類茶。
在坯體和釉色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器形的選擇更多的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就好。
茶器的器形,又有杯和盞之分。杯,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徑與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盞,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無論杯盞,較適宜飲茶的器具有著一些共同點。
一般而言,直口深腹的杯,易于保持茶湯的溫度和聞香,是最常用最好用的器形,如雞缸杯、花神杯、馬蹄杯。而高足、矮足之類的杯,則是依據宋時的審美趣味,應用于茶的一種發展和嘗試;敞杯盞,多淺腹,利于散熱,聚香功能稍差,如斗笠盞,以及根據口沿的不同而再做細致的區分,如斂口、敞口、束口、撇口盞。
無論杯盞,挑選到自己心儀的器形后,上手用是更為關鍵的一步。把盞品茗,手感和唇感的愉悅契合恰當才正好,這也要求材質和器形的結合。手感,觸摸釉色講求溫潤,把玩時,坯體薄要薄如磬,厚要有渾然厚重的質感,器形則要大小適中,腹不宜過深,口不宜過敞。唇感,只一條:器和唇的貼合感好。這話并沒有標準,因人而異,從心而定。
杯具,是一席茶間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部分。喝茶的日子久了,就難免萌生為自己挑選一兩個私杯的念頭。繁雜的商品時代,讓選擇變得復雜。所幸無礙,我們抽絲剝繭,一絲一縷細究慢尋便好。
總結:
器具要講究,方方面都可以講究。哪里的瓷土做的坯,哪里的礦物顏料上的釉,哪位大師操刀拉坯上釉,柴窯還是電窯……講究的是藝術品,我們會用藝術的眼光欣賞。當然,如果有條件當然可以上手一用。可為自己挑選的杯具,講求的是實用價值,好用,性價比高,適合自己,才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