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一文在看似淺顯卻語意豐富的內容中,體現出了濃濃的親情與和諧的家庭關系。這主要得益于文章對對稱語言的大量使用,以及作者對修辭手法和景物描寫等方面的探究運用。
具體表現如下:
一、回環往復的對稱句式
體現家人之間和諧關系的語句,如“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前一句折射出了一種親切、和諧的家庭氛圍;后一句則通過“我”兒子稚嫩的語言,反映了其善于觀察且天真活潑的性格特征。這些語句的結構形式大致相同,讀起來連貫流暢,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平實的敘述中足見作者創作的靈感。
1.品味下面語段中的畫線部分。
例句: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解題思路:回環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語言活潑有趣,含義深刻精警,結構勻稱整齊。品味語句時,應結合具體情境,把握句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品析。
2.在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對稱句,使句式趨于完整。
薔薇有刺,可它終究是一種美麗芬芳的花。置之庭院,庭院因之風雅; " ,
" 。當你置身于一座優雅的花房中時,有刺的薔薇帶給你的那份心曠神怡是妙不可言的。可是,你能因為薔薇有刺而否認它的美嗎?你能因為薔薇有刺而否認它的價值嗎?
3.請在下面的橫線處,續寫一個與上文結構對稱、內容相呼應的句子。
《史記》是一座人物畫廊,司馬遷像一個善描丹青的畫家,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他又像 , 。
解題思路:仿寫就像書法繪畫者初用的“描紅”,是語言表達的“臨帖”。具體操作時,同學們務必要做到以下幾點:(1)被仿寫的句子往往是其中的點睛之筆,因此同學們要仔細揣摩例句,體味其精妙之處;(2)要強化語言表達,嚴格按照例句的結構范式(仿寫點)來組織語言,從而把例句中的“相同點”遷移到仿句中,并對例句中的“不同點”加以拓展和創新,使之“脫胎換骨”。
二、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
在《散步》一文中,作者對景物方面的描寫雖然著墨甚少,可就在這段輕描淡寫的文字中卻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為一家三代四口人營造了美好的散步環境。
4.品析下列句子中的景物描寫。
(1)后來我住在木柵山上,就在屋后不遠處有一個荒廢的小屋,春天里月桃花像一串晶白的珍珠垂在各處,秋風一吹,野姜花的白色精靈則迎風飛展。(林清玄《野姜花》)
(2)那是春天的一個慣常的傍晚,我沿著水邊的沙灘漫不經心地散步。旱草和水草都已經蓬勃起來,河川里滿眼都是盎然生機,野艾苦蒿薄荷和魚腥草的氣味混合著彌漫在空氣里,風輕柔又濕潤。繞過一道河石壘堆的防洪壩,我突然瞅見了鷺鷥,兩只,當下竟不敢再挪動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來。哦!鷺鷥又飛回來了!(陳忠實《又見鷺鷥》)
(3)巴甘家在內蒙赫熱塔拉村,春冬蕭瑟,夏天才像草原。大片綠草上,黃花先開,六片小花瓣貼在地皮上,馬都踩不死。鈴蘭花等到矢車菊開敗才綻放。(鮑爾吉·原野《巴甘的蝴蝶》)
解題思路:在品析文中的景物描寫時,同學們首先應從思想內容上考慮,大家可以試著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1)抒發感情;(2)渲染氣氛;(3)襯托人物;(4)突出主題;(5)交代背景。其次,要從結構思路上考慮,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1)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2)起線索過渡的作用;(3)推動情節的發展;(4)語言表達的作用。
5.請你展開聯想與想象,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將月亮(色)、樹影、笛(琴)聲這三個詞擴展成一段話。(50字以內,答題紙自備)
解題思路:這類題目屬于發散思維題,同學們只要在不破壞語境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想象完成即可。
三、準確精當的詞語運用
《散步》一文雖然字數不多,情節也非常簡單,但作者卻借散步這件小事反映出了“中華孝道”這一嚴肅的主題,因而在字詞的斟酌上也頗為講究。
6.品味下面句子中黑體字詞的表達效果。
天氣很好。今年的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冬季。(莫懷戚《散步》)
解題思路:關鍵字詞的考查是同學們在閱讀文章時遇到的一大重難點。這需要大家把握以下幾點技巧:(1)從句子中的關鍵詞語入手,通過對其語境意義的把握來理解句子的含意。(2)從句子的結構入手,通過確定句子的結構來把握句子的含意;(3)從句子的表達特點入手,分析它們運用了怎樣的手法或技巧,進而揣摩它們的表達目的或表達效果。
7.親情不單單是身上的新衣服或手里的零花錢,也應該是孩子和爸爸媽媽說的貼心話;親情不單單是無限的寬容和寵愛,還包含著許多令人厭煩的嘮叨和可能產生的誤會。請簡述你與父母之間發生的一件小事,要注意選用那些準確、精煉且具有表現力的字詞,不超過400字,答題紙自備。
解題思路:這類題目屬于發散思維題。同學們只要審題無誤,運用精煉的語句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