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忙我也回到千里外的家/你們也是我一生的牽掛/看不見你們我也很想家/操心的爸總是愛擔心的媽……
——歌曲《幸福的家》
為了學業,為了事業,為了生計,懷著各種各樣的目的,我們離家;我們苦讀,我們奮斗,我們奔波,我們不辭辛勞,為的是能更好地回家。我們的一生,似乎就在這個離家回家的循環中慢慢度過。可是,你知道“家”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意義嗎?
“家”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一個“宀”(miǎn),表示與房屋有關,因為最早的房子是用來祭祀祖先或家族開會的;下面是個“豕”(shǐ),“豕”為豬,在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房屋里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家”的標志。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家,居也。”從字面解釋上看,“家”指的就是一個人居住的地方。
下面,我們且看“家”字的演變過程:
“家”的甲骨文就像一座房子,雖說房子不是家,但家必須安在房子里。因此,房子便成了家的一個標志。房子里的“豕”(豬)對古人來說,是一種能夠提供安全感與幸福感的動物,所以豢養生豬便成為了生活的標志。金文“家”的上半部分“宀”基本保留了原來的框架,而“豕”也變得越來越規范化。直到楷書時期,“家”字已經逐漸成形。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周代以男為家,以女為室,有家(夫)有室(婦), 叫做“成家”;春秋戰國時期,“家”又發展為學術流派,如儒家、墨家等;后來,“家”又用來指有專門學問或技能的人,如作家、書法家、專家等;另外,“家”也用作量詞,如一家人等。
屋是家的外殼,它的堂皇與簡陋,只能標示家的富足與貧窮;家的核心是人,家的冷暖取決于每個家庭成員釋放的體溫。當我們習以為常地享受家的溫暖時,不要忘了為我們的家做一份實實在在的奉獻——讓家多一份歡笑,多一份祥和,多一份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