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具價值是基于物質層面的對人的現實關懷,目的價值是基于精神層面的對人的終極關懷。工具價值是外在的價值,目的價值是內在價值。工具價值是手段價值,目的價值是目標價值。高職教育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整合的尺度應遵循輕與重、先與后、得與失的原則,在培養目標上,整合應以工具價值為主,不能棄守職業底線;在教育性質上,整合應以能力培養為主,不能混同普高人才;在實踐成效上,整合應注重目的與手段的統一,不是二者的分離。
關鍵詞:高職教育;工具價值;目的價值;博弈;整合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C-0008-04
一、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含義
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和效用。主客體的關系和需要是多樣化的。以關系而言,有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等。以需要而言,馬斯洛就曾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歸屬需要、社會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高低不同的五個層次。這就決定了客體之于人的效用的多功能性和價值形態的多元性。這種多樣性的價值形態包括自然價值、社會價值,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工具價值、目的價值等。筆者重點分析工具價值和目的價值。
目的是人們所欲追求并確立的東西。目的價值是指這種追求將帶給人的發展意義、內在價值和精神超越。工具價值是為實現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及這種手段保證目的實現程度的價值。第一,工具價值是基于物質層面的,是對人的現實關懷。它關心人的現實生存狀況與質量,是用于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的價值。目的價值是基于精神層面的,是對人的終極關懷。它關心人的發展狀況與程度,追求對現實的超越,是用于滿足人的精神方面需要的價值。如對職業教育來說,黃炎培先生所說的“謀生之準備”是工具價值;“謀個性之發展”則是目的價值。第二,工具價值是一種外在的價值。它表現為人們通過努力所獲取的、自身需要的、外在于人的物質價值,如職業、金錢、權力等,對于職業教育來說,畢業證書、精英符號、身份標簽等。這些外在于人的東西都只具有工具價值。目的價值是一種內在價值。它是無形的價值,如文化、知識、科學、道德、哲學等。這種價值也許并不一定如工具價值的東西來得直接有效,具有穩定性、間接性、永恒性。它不像物質的東西因消費而耗逝,而是內在于人的,因消費而放大、增值并傳之久遠的東西。因而人應追求生命的內在質地,把握生命的重心,追求人的品格操守及富有創造性的智慧。這些內在的東西,才是目的價值的真諦。第三,工具價值是一種手段價值。手段是實現目的的方式。工具價值作為一種手段的存在,是服務于目的達成、目標實現的。目的價值是一種目標價值。它是手段所追逐、聚焦的價值。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培養高端技能性人才是目標價值;而學習和培養的過程就屬于手段價值。工具價值為目的價值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條件,目的價值引領工具價值的發展和方向。
二、高職教育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博弈關系
職業教育始終徘徊于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兩極,深陷二者的矛盾沖突和博弈之中,主要體現于以下兩種情況。
(一)強化工具價值,弱化目的價值,矯治學科化弊端,突出高職教育特點。我國的高職教育是一種新興的“另一類型”的高等教育,舉辦的歷史不長,缺乏經驗和傳承,也沒有先例和借鑒,只好摸著普通高等教育這塊“石頭”過河,形成了“本科壓縮”、“專科克隆”的路徑依賴。表現為:因循知識論陳規,循蹈學科化舊轍,大有辦成普通高等教育的“跟班”和“隨從”的傾向。這種對理論教學的過度迷戀,使高職教育的工具價值日漸式微,而目的價值卻異常強化。正是在如此背景下,高職教育需要撥亂和糾偏,以正本歸真。職教界的有識之士強力發聲,呼吁職業教育回歸職業本位:要求在課程體系上,從學科體系轉向工作體系;課程內容上,從知識導向轉向行動導向;課程目標上,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課程順序上,從知識邏輯為主線轉向以職業活動為主線;課程環境上,從課堂情境轉向工作情境;課程實施上,從教師為主導轉向學生為中心;課程價值上,從知識儲備為主轉向知識應用為主。經過國家政策的引領調控和全體職教人的共同努力,作為職業教育工具價值體現的“職業性”,在與目的價值的“知識性”的角力中,終于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強調和弘揚,職業教育的特點得到了承認,規律得到了尊重。
(二)重視目的價值,平抑工具價值,防范職業教育的異化和走偏。“職業性”博弈的勝出,并不代表就可以無視“人文性”。我們的思維似乎總是喜歡非此即彼、執其一端,強調“職業性”就全然不顧“人文性”,談及“人文性”卻又忽視了“職業性”,弄得兩者之間總是互相抵牾,鐘擺式兩極回蕩。其實踐也難免劍走偏鋒,如對人文課程的任意削減刪裁,導致人文學科的消解或降格。這種傾向必然受到人們的批評:很多高校在圍繞著經濟效益轉,受教育者圍繞著實用知識轉,專業設置圍繞著市場行情轉。高等教育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工具性存在,卻看不到高等教育內在的、超越性的價值理性,這樣“見物不見人”的高等教育很難行之久遠。[1]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尖銳地指出:“有些大學陷入適應論、生存論和工具論的論調之中,過于強調大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忽視了大學的超越性一面;過于強調職業生存與就業的目標,忽視了大學教育完善人生、升華人性的功能。似乎求學讀書就是為了謀求一個條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職位,對大學工具理性的過于強調,導致對價值理性的忽視,從而使讀書求學淪為滿足個人欲望的工具,甚至只是進階的墊腳石,極端的功利主義使校園不再寧靜,而是陷于喧囂和浮躁。”[2]徐國慶博士也撰文指出,職業教育不是工業的附庸,而是一種引領和支撐工業發展的主動教育。它“崇尚的是自由而不是順從、是創造精神而不是機械的技能、是洞察力和理解力而不是背誦書本和按照別人的意圖完成任務的能力”。[3]所以,工具價值的盛行與目的價值的貶抑同樣是二者博弈失范的迷誤。
三、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應然整合
面對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兩極化震蕩,必須尋求二者的應然整合,避免來回“折騰”造成的對高職教育的沖擊與傷害。
(一)應然整合的價值尺度的分析。高職教育究竟應該遵循怎樣的價值尺度整合,是半斤八兩的平分秋色,還是有主次輕重之別?是線型整合的同步推進,還是非線型的異步發展?是任意疊加、隨意拼湊,還是有邏輯前提、原則遵循?這需要深思明辨、理性把握。
1.職業教育的性質與應然整合。職業教育先天具有工具屬性。一是“就業導向”的職業取向,使它成為學生謀職就業的工具。二是與經濟發展的密切直接的聯系,使它成為培養人力資本、服務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工具。職業教育鮮明的工具價值,要求它在與目的價值的整合過程中,不能是追求絕對的統一平衡、半斤八兩、平分秋色的整合,而必須是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尊重高職教育規律的整合,是必須區分主次輕重的有重點的整合。否則,職業教育兩種價值的整合就會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此類整合相混淆。但也須強調,側重不是偏頗和“一邊倒”,而是為了保證重點前提下的并重。
2.人的需求的層次序列與應然整合。作為價值主體的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物質生活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礎,也是精神生活的前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東西。”[4]又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5]這與馬斯洛觀點有一致性。對于職業教育兩種價值整合來說,也應區分先后次序。首先應滿足人的基于職業生存的物質需求,然后再求發展需要的精神滿足與建構。這樣的邏輯次序是不能顛倒的。
3.高等教育對象的特點與應然整合。對普通高等教育及以上的教育對象來說,工具價值與目標價值整合應當以目標價值為主,兼及工具價值的完善,因為擇業面更廣或層級更高的學術性、研究性人才肩負著繁榮民族文化、發展學術理論的重任。而對高職生而言,他們職業定向性強、擇業面窄,且學業基礎也較薄弱,在整合的過程中,必須有所取舍,權衡得失,不要試圖求全兼得。尼采說:“我對有的知識永遠不想知道——智慧給認識也劃清了界限。”[6]有所不知,才能有所知;有所不學,才能有所學。不僅要有所學,有所不學,還要有所深學,有所淺學。只有取舍得當,得失相宜,才是高職教育所追求的應然整合。
(二)應然整合實現的必然路徑。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表現了人們對價值追求的兩種境界、兩種關懷。價值關懷分為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兩個向度。現實關懷面向職業生存,對應于工具價值,終極關懷面向未來發展,對應于目的價值。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這一整合不是均衡的、理想化的整合。對此,我們不應超越實際,而應當實事求是地把握整合的價值尺度,在權衡和遵循輕與重、先與后、得與失的整合原則的前提下,尋求符合職業教育實際的應然整合。
1.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應以工具價值為主,不能棄守職業底線。這是事關培養目標的大問題。很多批評職業教育工具價值盛行的人,都批評職業教育的對象缺乏人文底蘊,只能在流水線上進行機械的操作,把人異化成了工具。職業教育當然需要以人為目的,而不是把人看作生產過程的簡單因素或經濟工具,把人降格為技術世界中的齒輪,應使人作為人而不是作為生產手段得到充分的發展。馬克思就曾指出,生產力的發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多方面躍進,而不是使人淪落為“經濟人”、“動物人”。[7]即:“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類有能力掌握自身的發展,掌握自己的命運。不過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盡早為每個人提供‘生活通行證’”。[8]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其價值首先在于能夠滿足學生的就業需要、生存需要,“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讓他們在生存無憂、適意棲居的基礎上,再去追求更高的、充分的發展,詩意的棲居。如果學生連職業都無法獲得、工作都無法安頓,或者說得再嚴重些,欲當“工具”而不得,不知那些鼓吹“目的價值”的人作何感想。如果在整合過程中,無視教育對象的實際,非要強求職校生職業性與人文性均衡發展,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同步實現,恐怕只能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所以,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永遠不能棄守職業底線,必須權衡輕重、把握先后,以工具價值為重點、為先導,在解決現實關懷的基礎上,再求錦上添花,完成終極關懷。
2.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應以能力培養為主,不能混同普高人才。這是事關教育性質的問題。高職教育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不能迷失職業教育的性質。職業教育是工具價值非常鮮明突出的教育,必須有自己的本質規定和異質特色,必須有自己存在的不可替代性。這個異質特色就是以能力培養為主、工具價值見長的“能力本位”教育。高職教育永遠應恪守這一辦學定位,堅守這一辦學底線。千萬不要試圖與普通本科教育拼知識、拼理論,那樣就逸出了正道而誤入了旁門。做到這一點,一要以彰顯工具價值的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整合具有目的屬性的理論化知識。要以崗位技能需要為標準,以“必須、夠用”為度,剪裁、選擇和“揚棄”理論知識,這樣的整合才是基于職業教育的整合,培養出來的才是以能力見長、理論夠用的高技能人才。相反,如果以理論知識為核心,整合實踐,實踐教學就會成為理論的附庸,成為理解、領會、印證知識的輔助手段。同樣是整合,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性質。二要以能夠實現能力培養的工作過程實踐為核心,整合相關的知識學習。姜大源先生曾說:“知識的傳遞是在‘為了行動’的目標指引下,‘通過行動’而實現的。”[9]這種基于行動或實踐整合的好處是:有利于學生通過“做然后知困”的境遇,意識到自身理論的缺失,如對某原理,或機器設備性能、機理的理解不足等,感受到理論學習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有利于學生通過“做”的過程及時反思,“見得真切、悟得透脫”,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領悟,并提高操作的智能和實踐的智慧;有利于學生通過“做”學會做,真正掌握高端技能和職業本領。
3.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應注重目的與手段的統一,而不是二者的分離。金生鈜教授指出:“正當的價值秩序是工具價值服務于目的價值,即手段價值服務于目的價值,如果把手段當作目的,就是價值錯位。”[10]這是事關實踐成效的問題。目的是規定手段的依據,手段是實現目的的策略。有效的手段價值必須以目的價值為引領和定向,目的價值的實現必須以手段價值為前提和基礎。換言之,“手段價值離不開目的價值的規定,目的價值離不開手段價值的推進。如果沒有手段價值的現實化和層層推進,目的價值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同樣,如果沒有目的價值的規定,手段價值就會陷入盲目和自流。”[11]因此,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或缺乏手段實現目的,都是工具價值和目的價值整合失敗的表現,都是目的和手段關系撕裂、分離的表現。高職教育手段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是理念引領偏誤。如課程領域的學科化傾向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扭轉,在課程實施層面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科化教學依然很有市場和吸引力。二是手段創新匱乏。如能力培養的目標雖然喊得調門很高,始終未能很好實現。究其根本,就是缺乏實現能力培養目標的有效手段。兩相比較,當下的高職教育,手段的匱乏似乎表現得更為突出、更為緊要。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并不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而是缺少具體運用理念的辦法和策略。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早就被人們廣泛認同為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必由之路”,但“合作”的成效、“結合”的程度,實在不敢恭維。所以,高職教育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整合,應重視在目的的追求中去發現適合的工具和手段,重在手段的創新和跟進,改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并通過手段的運用與強化去推動目的的實現,才能真正實現二者的協調統一、完美整合。
參考文獻:
[1]安心,劉拴女.呼喚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融合的質量觀[N].中國教育報,2011-08-22(7).
[2]紀寶成.功利主義讓大學校園陷于喧囂和浮躁[N].中國教育報,2010-12-06(2).
[3]徐國慶,石偉平.杜威論職業教育與自由教育的整合[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王小平.出發:與智慧同行[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7][11]張軍.價值與存在——價值話語的形上之思[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9]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10]金生鈜.教育的終極價值與教師的良知[J].教育學:人大復印報刊資料,2012(12).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