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必須以生為本,堅持技術教育主線,并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硬件條件建設和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體現高職教育的技術特征。
關鍵詞:高職教育;以生為本;技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7C-0012-03
一、高職院校的
技術特征與“以生為本”的內涵理解
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職業性、技術性三個屬性中,技術性是主要特征之一。高職教育既是職業教育又是技術教育,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滲透、互不分離,技術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基礎和核心,職業教育是技術教育的結果。
以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根本,學生的根本是什么?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其訴求是很多的,其中最直接的訴求之一就是就業質量。那么好的就業質量又主要取決于什么?無疑,技術水平與職業素養是獲得好的就業質量的前提。所以,學生的就業訴求與技術水平密切相關。當然,職業素養也是學生就業質量的關鍵,但職業素養與技術水平是“毛”與“皮”的關系,技術水平是職業素養的載體,職業素養是技術水平的升華形式。
二、以技術為主線探索高職院校
“以生為本”的實施路徑
以生為本是學校的價值取向,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以生為本的實現路徑不同。[1]高職院校以生為本,不僅需要在宏觀的人才培養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體現,更需要在微觀層面的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硬件環境建設、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彰顯與高職院校培養目標一致的“技術”特征。
(一)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技術特征
高職院校課程技術特征體現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等方面。
1.專業課程目標的技術特征?;谌肆Y本理論下的課程目標,其重視技術的發展及課程間接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基于批判理論下的課程目標,其重視技術和個人的雙重發展。[2]不論在哪種理論指導下,技術都是課程目標內涵的主體。我們現在一般把課程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其實知識、技能和素質是一體的。目前,比較流行的項目課程在課程目標設定上的某種傾向值得大家反思,那就是窄化了課程目標,如把某項目課程的課程目標定位在會完成某項目上。其實對于項目課程來說,項目僅僅是載體,其目標是通過項目載體掌握一種方法和技術。
2.專業課程結構的技術特征。專業課程以學習技術為主要目標,什么樣的課程結構有利于學生掌握技術呢?從技術學習的特征可看出,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結構更加適合于項目課程、模塊課程、學習領域課程等任務引領型課程,因為這類課程的特征是:有學習技術的“載體”,有完整的“項目”結構,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有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等。
3.專業課程內容的技術特征。什么樣的課程內容能夠體現技術要素?徐國慶博士認為技術的本質也是知識,并把它分為技術實踐知識和技術理論知識。技術實踐知識是教給學生的方法性知識,也就是教學生如何做的過程性知識,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低。如單片機編程的知識,從表面上看,涉及“編程”,肯定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其實這種“編程”只是按照現成的指令對應的功能編寫程序,其本質是相關實踐知識,不需要多少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往往把學生學不會單片機編程的原因歸結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低,這是不正確的,其學不會的真正原因是不想學。技術理論知識是教學生為什么的知識,以便學生能夠掌握技術的內部機理,拓展能力。但是,技術理論知識不是無止境的“拓展”。如二極管的單項導電性的“內部機理”,它就不是技術理論知識,而是學術性知識,是職業院校學生不需要掌握的知識。但由于我們缺乏對職教課程知識劃分的正確認識,導致了目前高職課程內知識選擇的盲目性,同時也造成了評價標準的不準確。
(二)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技術特征
高職院校教師的技術特征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教師本身具有良好的技術水平,二是教師掌握教授學生技術的教學方法,三是教師技術水平提升的培養機制。
1.教師本身應具有良好的技術水平。由于高職院校要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其就業崗位是技術崗位,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技術工作,必須具備的能力是技術應用能力,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具備工程實踐經歷和一定的技術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教育教學需要。
2.教師要掌握教授學生技術的教學方法。分析可知技術學習具備兩個特征:一是掌握技術的主要手段是設計、模擬、試驗、制作、試用;二是學習技術的過程主要是模仿,改進到創新。[3]所以,職業院校教師應具備掌握這些技術學習的手段和方法。
3.應制定教師自我提高的培養機制。由于技術具有傳承性和發展性,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曾經具備技術能力,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參與技術活動,保持技術持續的先進性。如何讓教師的技術“保先”?要制定務實的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參與技術研究和應用。在培養措施上,按照分類、分層、分專業的建設和管理思路,明確各教學科研團隊的研究領域和方向,實行技術理論培訓與企業實踐培訓相結合的形式,重點突出“項目”的技術載體作用,培養教師的技術水平,使教師技術水平不斷增值。
(三)高職院校硬件環境的技術特征
高職院校硬件環境是提供學生學習技術的主要載體,如前所述,掌握技術的主要手段是設計、模擬、試驗、制作、試用;學習技術的過程主要是模仿、改進到創新。所以,職業院校的硬件條件要能滿足技術學習的需要。技術學習的手段主要是試驗,通過試驗來總結某種技術的規律,所以驗證性實驗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F在,不少職業院校將驗證性實驗大大減少甚至直接刪除,片面強調一些訓練性的硬件設備投入,這與技術學習規律是不相符合的。技術學習的過程要模擬,所以虛擬仿真條件不可缺少,它不僅可解決真實實踐條件不足的問題,更主要是可為學生學習技術提供多樣化的方式。當然,為縮短學生的就業適應期,與企業真實現場一致的硬件條件也是不可缺少的,它能讓學生提前感受到企業一線的技術文化??偠灾?,按照技術學習的規律,高職院校的硬件條件應做到實驗和實訓、虛擬仿真與真實實踐互補。
高職院校僅僅具備優良的硬件條件還是不夠的,要想使學生真正受益,必須構建學生參與技術教育的實踐體系。應通過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技術教育的載體,確立學生參與技術教育的主體地位,增加專項活動經費,培養一批優秀畢業生并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相關技術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技術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技術的熱情,改變目前的學風。
由于高職院校具有社會服務的職能,而技術平臺是高職院校承擔社會服務的主要載體,因此高職院校在硬件教學環境設計時,要圍繞人才培養的需要和地方產業技術需求,推動政、校、企共建技術教育平臺、技術應用平臺和技術研發平臺。依托技術教育平臺,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依托技術研發平臺,開展行業共性技術研究;依托技術應用平臺,開展技術服務,推動企業產品轉型升級。
(四)高職院校文化的技術特征
關于文化有諸多分類方法,如把文化分為器物、制度、觀念三個層次等。[4]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人才培養的“土壤”,所以必然有高職院校的特征。高職院校要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這決定了高職校園文化具有技術性特征,即為技術性文化。高職院校的技術性文化的載體可分如下三個層次。
1.器物載體。技術文化是外顯的、直觀的,易于為人所觀察、理解和感悟,如將專業發展、技術流程、教師及學生技術產品等藝術化地展現出來,讓身邊的技術文化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和鼓舞學生,培養學生產生學好專業、鉆研技術的理性追求和思想境界;讓專業的技術文化輻射到社會,讓社會了解專業發展態勢和技術服務的能力,拓展技術文化的傳承作用。很多教師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接受培訓,受到該學院技術文化的熏陶和影響。
2.制度熏陶,主要是器物載體的作用。高職院校的技術文化應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約束。如完善的學術委員會制度,規范的技術管理和運行流程,技術服務、技術轉讓、技術開發等技術行為的制度等。這些制度長期約束人們從事技術工作,就會逐步形成技術文化。
3.觀念載體。高職院校的技術文化應體現與技術創新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如在高職院校形成崇尚技術的氛圍,把技術教育和技術研究作為教師的本質工作,把技術作為教師發展的崇高追求。在高職院校要形成與技術領域相適應的工作作風,如嚴謹的工作態度、務實的工作作風、科學的工作精神、敢于和善于創造的工作習慣等。
參考文獻:
[1]王為民.高等教育以生為本價值取向淺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9).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目標開發的多因素[J].職教論壇,2004(8).
[3]楊金土.對技術、技術型人才、技術教育的再認識[J].職業技術教育,2002(22).
[4]王睿.論技術創新文化[M].沈陽:東北大學,2008(5).
(責任編輯:方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