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血液科很多疾病的主要表現,也是很多全身性疾病的表現之一。通過對貧血的進一步診查,可以早期發現一些隱匿性疾病,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臨床診斷方法
貧血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
1.病史及體格檢查:詳細問診(包括膳食調查)、癥狀、體格檢查等。
2.紅細胞指數檢測:血常規(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體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網織紅細胞計數等等。其中血紅蛋白(Hb,g/L)是最為常用的診斷標準。
3.細胞學檢查:外周血細胞涂片檢查、骨髓細胞學檢查等。
臨床診斷標準
貧血(anemia)是指外周血單位體積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b)量、紅細胞(RBC)計數及血細胞比容(HCT)低于人群正常值的下限,其中以血紅蛋白最為可靠,也是臨床上診斷貧血最常用的實驗室指標。年齡、性別和長期居住地的海拔高度均可影響血紅蛋白濃度。
國內診斷貧血的標準一般定為: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g/L,紅細胞<4.5×1012/L及血細胞比容<0.42;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g/L,紅細胞<4.0×1012/L,血細胞比容<0.37。妊娠中后期因血漿量增加,血液發生生理性稀釋,故孕婦貧血的診斷標準定為:血紅蛋白<100g/L,紅細胞比容<0.30。
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及紅細胞比容與血液稀釋狀態有關,凡可導致血漿量相對減少的情況如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高滲液腹膜透析、長期限制液體攝入及糖尿病酸中毒等,均能造成血液濃縮,使上述指標相對升高。相反,凡引起水潴留狀態的病理情況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癥或急性腎炎等,均可造成血液稀釋,使上述指標相對降低。因此,在診斷貧血時對各種影響因素應加以全面考慮,以避免誤診。
案例:
最近,40歲的張女士因感冒去醫院掛了急診,醫生在診查過程中發現,血常規提示輕度貧血,而患者卻無任何貧血相關癥狀。經血液科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其實是腸癌。醫生提醒:如果檢查出貧血,一定要認真對待,不容小覷。很多患者往往因消瘦、乏力、面色蒼白,懷疑貧血而就診,仔細檢查卻發現體內有腫瘤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