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者則應補之”。但補不但應從氣血兩補入手,還應健脾助運。氣血同補,健脾助運,補不礙滯,是現代中醫改善貧血的總則,貫徹于治療的始終。
貧血就是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的病變。而貧血是指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中醫學中沒有貧血的名稱,但從貧血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如面色蒼白、身倦無力、心悸、氣短、眩暈、精神不振、脈見細象等,則類似于中醫所講的“血虛”?,F代中醫一般將貧血劃入“虛勞亡血”的范疇,多以“虛勞”概括貧血。
不可冠“血虛”之名
“血虛”之名,始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曰 :“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薄端貑枴づe痛論篇》曰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 ?!弊詽h代而降,醫家多將其敘于“虛勞”之下。究其實質,血虛是體內血量不足,致使肢體、百脈、臟腑、筋骨失于濡養而出現一系列衰弱病證的總稱。
血虛之中,以心、脾、肝血虛較為多見,多由失血過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的血液不足或血液營養功能低下,臟腑組織器官失養的病理狀態。中醫學的“血“與現代醫學的“血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血虛”與“血虛證”證所指的血,不僅代表現代醫學的血液,還包括了高級神經系統的許多功能活動。血虛未必貧血,貧血一定存在血虛。故貧血不可以冠“血虛”或“血虛證”之名 。
可以“虛勞”概括
“虛勞”是臟腑虧損、元氣虛弱所致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虛”與“勞”始見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篇》曰:“精氣奪則虛?!?指出:“虛”乃人體陰血與陽氣的消耗不復。《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指出:“勞”是人體任何器官的過用,或動作過極,而形成虛損勞傷。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的虛勞篇,首次將虛勞合稱,特指一定范圍的 “病”。 如“虛勞失精夢交”、“虛勞腹痛”、“虛勞腰痛”、“虛勞不寐”、“虛勞風氣百疾”、“虛勞干血”等。
虛勞涉及的內容很廣,凡稟賦不足、后天失養、病久體虛、積勞內傷、久虛不復等所致的多種以臟腑氣血陰陽虧損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于本病的范圍。一般認為西醫學的“貧血”癥狀類似中醫的“虛勞病”。
氣血同補,健脾助運
貧血既屬于“虛勞”,我們說:“虛者則應補之”。但補不但應從氣血兩補入手,還應健脾助運。氣血是互生互根的,補血當先補氣,氣血的生化又需要靠脾的運化,而且補血之品多粘膩,有礙吸收。所以,健脾益氣還能夠舒塞,幫助吸收。因此,氣血同補,健脾助運,補不礙滯,是現代中醫改善貧血的總則,貫徹于治療的始終。
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常用的方藥有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清代李中梓《醫宗必讀》說:“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薄稖夭l辨》說:“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在臨床用藥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黃精、山藥、大棗等;配以養血之藥,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臟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常用方劑有菟絲子飲、二仙丹等。常用補腎藥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并循環全身。精髓化血,稟于先天,而養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臟六腑之精,亦賴經脈輸送,匯于沖脈——血海,與腎之大絡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瘀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常用方劑有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丹參、三七、丹皮、香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