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心在《上海賦·吃出名堂來》一文中列舉了五十多種上海人的早點(diǎn)小吃“平民標(biāo)準(zhǔn)國食:大餅油條加豆?jié){……還有壽桃、元寶,以及老虎腳爪……”其中糯米點(diǎn)心就有二十多種,分別是:粢飯、麻球、擂沙圓、桂花酒釀圓子、雙釀團(tuán)、刺毛肉團(tuán)、瓜葉青團(tuán)、四色甜咸湯團(tuán)、火肉粽、豆沙棕、赤豆粽、百果糕、條頭糕、水晶糕、黃松糕、胡桃糕、粢飯糕、扁豆糕、綠豆糕、重陽糕、或炸或炒或湯沃的水磨年糕、壽桃、元寶。這些點(diǎn)心式樣還不算多,早在千年以前的宋朝,據(jù)孟元老《東京夢(mèng)華錄》記載,南宋首都臨安城內(nèi),琳瑯滿目的點(diǎn)心花樣更是層出不窮,有豐糖糕、乳糕、鏡面糕、重陽糕、棗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栗粽、巧粽、金鋌裹蒸茭粽、蒸糍、元子、湯團(tuán)……這些糯米點(diǎn)心制法雖已失傳,卻足以可見糯米在我國飲食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此外,糯米釀出的酒,因酒精含量低,深受許多女性的喜愛。在《金瓶梅》第六十一回里“西門慶旋教開庫房,拿出一壇夏提刑家送的菊花酒來。打開碧靛清,噴鼻香,未曾篩,先摻一瓶涼水,以去其蓼辣之性,然后貯于布甑內(nèi)篩出來,醇厚好吃,又不輸葡萄酒。”這菊花酒也是由菊花和糯米一起釀造。古時(shí)重陽,有飲菊花酒之習(xí)俗,菊花還有“治頭風(fēng)、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功效。刺梨糯米酒,清朝道光年間便開始流行用刺梨和糯米釀造,它屬于黃酒一類。刺梨具有預(yù)防冠心病、降低膽固醇等作用。苗族和布依族人就很喜歡飲用此酒。
小說《長恨歌》里有一段說的是女主角等四人,寒冬臘月他們窩在石庫門逼仄的房間里,無話可說無事可做,卻只有吃。“王琦瑤在爐邊用一盤小磨磨糯米粉。她前一夜就將糯米泡上,這時(shí)米粒就脹得很鼓。薩沙自告奮勇往磨眼里舀米,半勺水半勺米的。毛毛娘舅搖磨,王琦瑤則用石田舂芝麻……”在這些等吃的人的眼中,此時(shí)別的聲音別的顏色仿佛都消失了,只留有一盞小小的石磨,雪白的糯米漿隨著女人手腕的動(dòng)作緩緩流下,時(shí)間在那一畫面里被拉得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