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中國首家專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
采訪/唐曄 田婧媛 編輯/田婧媛
跳出體制 自由執業
打開張強的履歷,不禁令人驚嘆:1995年負責組建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血管外科、2002年負責組建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血管外科并任主任、2004年負責組建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并任主任、2007年負責組建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并任主任;他是中國最知名的靜脈曲張微創手術專家,他創新的多項血管微創技術,填補了亞洲血管外科的空白;其自行設計的醫療器械,則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可以說,體制內的張強,早已功成名就。
然而,在2012年底,他在微博上宣布:“在2013年離開體制執業,要為中國善良優秀的醫生們尋找一條新路。”對于這一決定,醫學界內外的半數人認為很“任性”,路是走不通的。可張強說,“一定會有個人站出來探路,試錯,而我,也許是條件比較適合的一個。”走出體制,他加盟了上海沃德國際醫療中心,并擔任其血管病首席專家。
《第五項修煉》的啟蒙
在沃德醫療中心行醫一年半之后,2014年7月1日,“張強醫生集團”成立。張強說,“剛開始自由執業不久,就想過要組建這樣的醫療集團,目前這個集團的發展與我預期的一樣。”
張強能夠成功地完成從“自由醫生”到“創業者”身份的轉變,除了有精湛的醫術,離不開這三個因素:先進的醫療理念、不安分的性格和“創業”的經歷。
1989年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后,張強就職于杭州邵逸夫醫院。與美國醫生的接觸,使他了解到醫生的執業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也學習到很多在中國學不到的先進醫療理念。“在邵逸夫醫院工作過的醫生,視野被打開了,我所接觸的醫療,中國現在還未達到。”
美國醫生的臨床循證醫學的理念和對病人隱私的保護,給張強留下的烙印頗深。在張強看來,比起中國的醫療,美國的更細膩,更人性化,更尊重患者。“用美國醫生的理念行醫,病人就是歡迎。”張強是浙江人,“也許是浙江人血脈里的不安分,使我不喜歡安于現狀。”他在公立醫院的兩次跳槽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說,每次跳槽的過程,即是創業——科室從無到有,病人由少到多。
創業,就要懂得市場和管理,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成為了他認識市場經濟的“啟蒙讀物”。“我把管理和市場運營用在了醫療上,在我創建的杭州血管外中心,推出醫患溝通制,注重病人體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為醫患關系的示范單位,兩年內成為全國最大的科室。”
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
張強的英文名字叫Dr Smile (微笑醫生),他的臉上總是掛著充滿愉悅的笑容,離開體制的束縛,現在的他更是如此。
與在公立醫院做著高強度工作的醫生相比,張強的工作和生活簡直舒服得令人嫉妒。“我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看國內外的文獻,一直到七點鐘;早飯之后,去忙門診和手術;下午回到公司,與同行或者其他行業的朋友開會,聊天,交換各自的看法和理念;晚上六、七點鐘回家,陪孩子玩;之后會寫一寫科普文章,更新微博和其它公共賬號。”
“組建醫生集團之后,我很忙,要考慮到集團未來的發展,如何擴大影響力。但我每天仍有足夠的時間陪家人吃飯,陪孩子玩,打拳,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口述實錄
《問健康畫報》:一路走來,您遇到過瓶頸嗎?
張強: 最大的瓶頸是自己。集團發展起來之后,我覺得自身的知識體系有限。所以,我們要做兩件事: 一是改革機構,通過會計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的幫助,把集團改成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引進專業的管理人才,一定要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問健康畫報》:為什么用“張強”的名字注冊?
張強:“張強醫生”實際上代表了從醫生身上所體現出的一些品質,這個名字代表了我自律、陽光、嚴謹、執著的品性,我希望通過我個人的行為和理念來影響一個團隊,把這些品質帶到團隊中來。
《問健康畫報》:您是怎么定義自己的?
張強:就是一個醫生吧。我是一個專注的、有決斷力的、童心很重的醫生。 我從醫院辭職的時候,正好上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覺得這個很應景,它體現了一個哲學:有些時候,與恐懼伴行,會激發人很多潛能;靠岸時,看似是個機會,有時也可能是個陷阱。人生本身有很多變數,要學會跟恐懼、變數友好地相處,這樣的人生,就沒有什么恐懼了。
《問健康畫報》:集團以后的發展是怎樣的?
張強:集團將來會覆蓋90%的科室。現在合作的醫院主要是民營醫院和國際醫院,我們輸出技術,客服以及流程。
第一輪融資已接近完成,資金到位后,集團的規模將要擴大一倍。在大城市設立病房,在杭州設立一個獨立的日間手術中心——這在歐美很普遍,在中國卻沒有。
目前,醫生集團已經啟動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和高科技元素的診所計劃。患者在診所就醫,從預約,到問診和檢查,全部融入科技元素。這個診所模式即將在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率先啟動申請,有望在一年之內陸續向社會公開亮相。
“一定會有個人站出來探路,試錯,而我,也許是條件比較適合的一個,那我就來走一走,我的性格里,有浙江人血脈里的不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