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因其便利性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經常面臨“無法可依”的狀態,一有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投資者的集中恐慌。
如今,這一局面有望得到改善。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工信部、財政部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和界定,并明確了監管職能部門的分工。
對于《意見》的發布,眾多P2P平臺負責人表示,其有望結束P2P行業的“草莽發展”,使平臺進入優勝劣汰的競爭與合作階段。但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意見》中的P2P平臺為“信息中介”,需要銀行進行資金托管的規定,在網貸發展的現階段尚無大規模實施的條件。因此,投資者在進行P2P投資時,仍需要擦亮眼睛,選擇最為安全的平臺保障自己的利益。
P2P“草莽時代”或終結
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在《意見》中首次得到了明確,即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業內人士指出,《意見》有5處亮點值得關注:一是鼓勵設立網絡借貸平臺,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二是分類監管明確,銀監會負責監管;三是明確銀行為網貸平臺第三方存管服務;四是互聯網金融平臺上市得到政策支持;五是信息披露制度將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有法可依。這5處亮點普遍被認為是P2P行業的利好。
對此,盈燦集團副總裁、網貸之家CEO石鵬峰認為,《意見》強調了市場的作用,明確了監管的定位:堅持簡政放權,提供優質服務。各金融監管部門要積極支持金融機構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同時,《意見》再次強調了信息中介的性質,也是為所有從業者再次劃清了監管的底線。
同時,石鵬峰也指出,《意見》將網貸用個體網絡借貸來界定略失偏頗。開鑫貸副總經理周治翰也注意到此項,即對于出借人的界定,原來一般認為自然人作為出借人。但是意見中“個體”的概念,并未禁止企業作為出借人。此外,他認為對于資金的存管方,明確除非另有規定以外,一定需要是銀行業金融機構來進行資金存管,“這可能是比較嚴格的要求。”他說。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愛君教授表示,在框架非常清晰的情況下,權責明確,“大家看看自己享受什么權利、不能觸碰什么紅線,以前亂象叢生的現象有望得到遏制。”
P2P行業或將面臨洗牌
根據《意見》的要求,個體網絡借貸要堅持平臺功能,為投資方和融資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進一步明確了平臺的中介性質,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縱觀國內P2P行業的現狀,往往P2P平臺既承擔了中介的角色,也承擔了項目方的角色。根據意見,需要在未來進行業務模式的轉變,與第三方機構進行合作,大平臺會壓低融資成本,給予投資者更低的收益。而且在選擇和渠道合作的時候,大平臺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
人人聚財創始人許建文預測,90%的平臺面臨關門或轉型。尤其一些小型公司對公眾的吸引力及可信度將會下降,缺乏背景與規模的中小型公司生存空間也會受到極大壓縮,一場大規模的兼并重組或將到來。
融360CEO葉大清的觀點與此類似。在他看來,P2P被定義為一個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這就否定了目前大多數網貸公司正在走的路,這將加速P2P的市場洗牌。預計80%的P2P不轉型將被淘汰掉。
不過,他也表示,詳細的監管細則出臺和落地還需要時間,現階段不宜過度解讀。可以肯定的是,行業規范和準入機制,推動良幣驅逐劣幣,更助于提高P2P行業和互聯網金融的長期健康發展。
91金融CEO許澤瑋也認為,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監管職責明確之后,行業會面臨大的調整,不合規的P2P有可能出現大規模“倒閉潮”。
銀行資金存管只有少數案例
《意見》要求建立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但據業內人士分析,對于P2P行業來說,其債權端業務本身就是次級債市場,銀行提供托管服務顯然風險過高,因此,到目前為止,投資者期盼的銀行資金托管服務案例只有少數。
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業內不到5家P2P公司將客戶資金與銀行進行對接。7月初,積木盒子將資金托管業務從之前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切換至民生銀行資金托管系統;6月9日,宜人貸與廣發銀行試運行資金全流程托管,實現宜人貸存量資金賬戶接入廣發銀行。
李愛君告訴《投資者報》記者,使用銀行資金存管,“一是發現異常資金流入流出,有義務或責任通知有關方面,會保證客戶的權益和資金安全;此外一旦網貸公司因為資金鏈斷裂或者別的原因倒閉、跑路,也要防止客戶的錢流入網貸公司的賬戶里。”
李愛君認為,“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規定是對消費者財產權的保護進行的規定,通過此項措施防止互聯網金融對投資者的財產構成欺詐性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