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證監會公布了2015年券商分類評級結果。據統計顯示,今年119家證券公司中有24家與其母公司合并評價,最終有95家券商參與了評級,獲得A類及以上級別的券商有64家,和去年38家相比,增幅近七成,僅民族證券等5家券商評級下降。
證監會官網顯示,券商分類結果評級一年一度,以券商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是監管層對其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等整體狀況的綜合評價。
64家券商獲A類評價
數據顯示,今年共有95家券商進入分類名單,其中有64家券商獲得A類評級,占比達到67%,其中AA級有27家,A級有37家。而去年一共只有38家被劃入A類,和去年一樣,今年最高級別AAA級仍然空缺,也無公司被劃入及格線以下的D類和E類,券商在風險管理方面均達標。
B類券商中,BBB級的有22家,BB級有7家,B級有1家。C類僅民族證券1家,評級為CCC級。而去年C類則有光大證券、聯訊證券、民生證券、南京證券、萬和證券5家,通過整改,紛紛回歸較好水平。
去年分別為A級、 AA級的宏源證券與申銀萬國合并之后的申萬宏源,今年仍獲得AA評級。此外,今年還有4家券商新進入分類名單,分別是華金證券、華信證券、九州證券、長城國瑞,均被劃入B類。
表現較好的5家券商實現了“跨級跳”。首先是光大證券,受“烏龍指”影響,光大證券2014年被降為C級。而在此次公布的2015年分類結果中,光大證券已恢復至A級,連升6級,是此次分類中升級幅度最大的證券公司。
除了光大證券之外,南京證券、萬和證券、東莞證券、民生證券,這4家公司“升級”也相對較快。南京證券今年的評級為BBB級,而在2014年為CC級,連升4級;萬和證券由2014年的CCC級升至今年的BBB級,連升3級。另外,東莞證券、民生證券在今年也連升3級。具體來看,東莞證券由BB級升至AA級,民生證券則由CC級升至BB級。
據了解,監管層將券商級別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五大類11個級別。A、B、C三大類中各級別公司均為正常經營公司,其類別、級別的劃分僅反映公司在行業內風險管理能力的相對水平。D類、E類公司分別為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范圍及被依法采取風險處置措施的公司。
監管層強調,證監會將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結果對不同類別的證券公司在行政許可、監管資源分配、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頻率等方面實施區別對待的監管政策。而且,上述分類結果主要供證券監管部門使用,證券公司不得將分類結果用于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
5家券商被“降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券商在過去一年中,整體風控管理向好,但仍有長城證券、華福證券、華西證券、民族證券和平安證券5家遭遇“降級”。其中,民族證券從去年的B級降至CCC級,也是今年95家券商中唯一C類券商。
此外,長城證券由A級下調至BBB級、華福證券由AA級下調至A級、民族證券由B級下調至CCC級、華融證券由AA級下調至A級以及平安證券由BB級下調至B級,均下調一級,并未出現此前斷崖式下調。
一位券商從業者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此次遭遇等級下調的都是中小券商,均在過去一年因業務違規被監管層處罰。
以評級墊底的民族證券為例,因涉及20.5億元資金違規投資,被北京證監局勒令整改并提交書面報告。
民族證券被指具體存在三項問題。一是去年9月至今年3月的財報及年報中,均將20.50億元的投資定性為銀行存款,導致相關披露違規;二是2014年9月至今持有一種權益類證券的市值與其總市值的比例超過監管標準;三是大額資金使用的決策及審批存在手續不完善。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雖然該公司已向監管層提交書面整改報告,但相關問題仍在處理中。
券商股時點再現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今年評級中,A類券商隊伍擴容較大,增幅過半,而C類則僅存一家,去年“問題”券商全部“扶正”,券商整體風控能力持續加強。有分析人士認為,券商在過去一年實現跨越式增長,盈利水平大幅改善的同時,多數公司凈資本也在擴充,券商股再布局時點或顯現。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125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27萬億元,凈資產為1.30萬億元,凈資本為1.14萬億元,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3.41萬億元,托管證券市值38.62萬億元,受托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0.23萬億元。
已發布中報預告的多家券商無一例外的表示業績將會實現同比大幅增長,但和強勁的“吸金”能力不同,券商股在整個牛市當中的表現并不能讓投資者滿意。
“股災”之后,A股市場經過震蕩,再度攀上4100點,從7月9日之后,上證指數的最高漲幅達到8.78%,券商指數的最大漲幅卻只有3.2%,明顯是跑輸了大盤。而隨后各股指震蕩上漲,券商股截然相反,卻不斷下跌。
相對于上半年被“熱炒”的中小盤,券商股目前處于估值“洼地”。對此,券商對其行業股仍持看好態度。
國金證券研報認為,此前去融資杠桿對券商造成一定負面影響,目前兩融業務下降企穩,下半年兩融發展將重啟增勢,繼續成為券商業績發展的重要支柱。監管機構對于兩融業務的發展定位是健康穩定的,并出臺多項措施規范和鼓勵發展,同時,場外非法配資的清理整頓也直接利好兩融。
此外,也有市場人士認為,7月下旬券商創新大會或將成為短期提振券商板塊的重要驅動事件,可擇機調整中或是低吸券商板塊。此外,目前有A股定增預案或有大股東增持品種的券商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