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房價今年以來領漲全國,但身處深圳的房地產商中航地產卻沒從中分得一杯羹,上半年預計虧損過億元。
在上半年巨額虧損之后,公司下半年能否扭虧為盈?對于“地產項目位于三四線城市是戰略失誤”的質疑,公司如何回應?作為中航工業集團旗下公司,在國企整合重組大潮下是否有重組計劃?就以上問題,《投資者報》記者于7月21日致電并致函公司企業文化中心經理韓先生,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應。
第四季度“突擊”扭虧存不確定性
深圳市房地產在上半年異常火爆,身處深圳的中航地產卻沒有“近水樓臺先得月”,蓋因其地產項目多位于三四線城市而錯過深圳地產這場盛宴。
截至2015年一季度,公司共有17個地產項目,1個位于上海,5個位于成都、南昌、貴陽等二線或省會城市,11個位于贛州、九江、衡陽等三四線城市。在房企庫存高企、去化緩慢的背景下,項目密集布局三四線城市,面臨需求不足和消費能力有限的問題。最新數據顯示,6 月份,70 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環比平均上漲 0.2%,其中,一線城市漲幅最高,二線城市房價總體較為平穩,三線城市房價繼續下降。
同時,中航地產開發了較多商業項目,如中航城、九方城、中航國際廣場等。與住宅項目相比,商業地產具有前期投入較大,但回籠較緩慢的特點,無法做到住宅項目的快周轉。
2015年上半年,公司預計虧損1億元~1.25億元,同比下滑281%~377%。公司解釋稱,是由于部分地產項目本期未達到結轉收入條件,地產業務凈利潤虧損,從而導致公司整體凈利潤出現虧損。
那么公司下半年業績是否有望扭虧為盈?這還要看今年第四季度“突擊”情況。公司2012年~2014年財務報表顯示,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占全年營收的比例分別為61%、57%和53%。以公司2014年業績情況為例,2014年前三季度都呈現虧損局面,第四季度為沖刺年度銷售業績指標加大銷售力度,才最終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4.9億元。
對于業績不平滑現象,中航地產半年度業績預告中給出的解釋是:受現有房地產開發項目規模限制和結轉周期影響,公司年度內不同期間業績產生波動。同時,現有房地產開發項目何時達到銷售收入確認條件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出售下屬企業改善業績
房地產開發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項目開發周期比較長,企業需要長期且充足的資金支持。但近五年,中航地產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一直為負值,且該數值每年都在減少。也就是說,公司越經營,現金凈流出也就越多。那么公司是如何緩解資金鏈壓力的呢?
作為隸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央企上市公司,中航地產不愁借不到錢。
除了常規申請銀行貸款外,中航地產還向關聯方借款。2015年1月和7月,公司分別向關聯方肇慶市礦冶工業有限公司和深圳格蘭云天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借款2.7億元和6500萬元。肇慶礦冶公司的控股股東是中航地產的實際控制人——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格蘭云天酒店管理公司的母公司是中航地產的控股股東——中國航空技術深圳有限公司。背后有實力雄厚的大股東“保駕護航”,中航地產似乎并不擔心資金鏈會否斷裂的問題。
與此同時,公司負債一直保持高漲態勢。一季報顯示,中航地產2015年一季度剔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已上漲至78.3%。與之相對應,其短期償債風險也在加大,2015年一季度中航地產在手現金對一年內到期的長短期債務覆蓋比例僅為29%,在同行業中比例偏低。
中航地產近期不斷剝離出售非地產和低效資產。公司在去年年報中提到,出售該類資產是為了進一步聚焦房地產開發主業、優化資源配置、充實現金流及提升盈利能力。
2014年公司轉讓了下屬7家企業股權,包括深圳市中航建設監理有限公司、中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深圳中航幕墻工程有限公司等,由此產生的投資收益高達2.3億元,占當年營業利潤的35%。其中,在2014年11月,公司發布公告集中轉讓5家下屬企業股權,實現轉讓利潤1.7億元,幫助公司在去年最后一季度順利實現扭虧為盈。
2015年,公司繼續剝離非地產業務。今年1月和4月,公司分別以603萬元和2750萬元的價格轉讓所持有的中和中(北京)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和衡陽中航電鍍中心有限公司股權。中航地產下半年是否會為完成全年業績目標,密集出售下屬企業股權以獲得投資收益,值得投資者關注。
在國企整合重組的大背景下,公司大股東有無考慮整合?公司在今年6月末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中回答;“作為大股東的下屬企業,不掌握大股東的相關信息,也無法回答相關問題。”市場對中航地產被整合的預期能否實現,《投資者報》會持續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