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時,有個吝嗇(lìn sè)的財主請了個教書先生教他的孩子,一天供應三餐(cān)。早、晚是粥,菜只有腌(yān)蘿卜干,中午是粗米飯,菜是炒蘿卜絲、燒蘿卜,外加蘿卜湯。天天如此,書房里總有一股蘿卜味。
有一天,財主來檢查孩子的作業,打開習字本,只見滿滿地寫著“蘿卜”二字;再看作文,也都是以“蘿卜”命題的,什么《蘿卜賦(fù)》《吃蘿卜的好處》等。
財主皺(zhòu)著眉頭問先生:“孩子的作業上怎么都是‘蘿卜’呢?”
先生回答說:“令郎整天跟吃蘿卜的先生學習,聞著蘿卜味,學習時怎么可能離開蘿卜呢?”
財主咬了咬牙說:“好,我豁[huō]出去了,明天給先生改吃七樣飯和十樣菜。”
第二天,午飯送來了。先生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原來送來的“七樣飯”是指六谷米摻[chān]在米里煮飯,而“十樣菜”則是韭(jiǔ)菜炒豆干。
故事中的語文
吝嗇和“小氣”同義,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或當給的舍不得給。我們平時說一個人小氣時,還會用“一毛不拔”“愛財如命”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