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在優秀的作品中吸收營養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只閱讀不寫作,只能是眼高手低:如果只寫作不閱讀,結果就形成了眼低、手也低。因此,我的體會是閱讀和寫作應同步提高。
回顧自己近40年的閱讀與寫作歷程,我深深體會到,一是讀書要多讀精品。人們常說:“讀一二類的作品,能寫出三四類的作品:讀三四類的作品,只能寫出五六類的作品。”因此多讀精品,才能寫出精品。二是寫作要持之以恒。我一生接觸過許多文學青年,一開始他們和我一起探討文學方面的問題,還經常拿來自己的習作讓我欣賞。但是,時隔不久,許多文學青年就在文壇上銷聲匿跡了,堅持到底的真是屈指可數。其實寫作和養花有許多相通之處:一開始,買花苗,買花盆,漚花肥、培土、施肥、澆水、拔草、剪枝,常常忙得腰酸背疼,在那種“拼命三郎”精神的照耀下,花兒也長得生機勃勃:但一旦花兒凋謝以后,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花兒也開始敗落。有的人甚至悲嘆:“我不是那塊料,沒有那個天分!”因此,我認為閱讀與寫作必須持之以恒,我就日積月累寫“豆腐塊”,并將這萬余個“豆腐塊”碼起來,最后成了人們說的“業余作家”。
有人說,一日不讀書,語言無味。而讀書,使我在寫作中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讀書,使我的寫作充滿魅力:也是讀書,使我走上了寫作這條道路。
博士丁的話
閱讀可以為寫作積累材料和寫作經驗.作家歷來都注重閱讀的作用。杜甫曾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司馬遷為寫《史記》所閱讀的書,可謂汗牛充棟。當然并非閱讀得越多,就越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再說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更何況書海無邊,所以在閱讀中要有所選擇、鑒別,多讀好書才能令人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詞匯豐富。但是僅僅讀好書和進行積累還不夠,還需要對作品進行消化、分析,體會作品的結構、人物以及環境描寫方面好在哪里。變別人的東西為自己的,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