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將領,他出身貧寒,小時候無力上學堂求學,只好刻苦自學。當時有個叫樊雉的讀書人,見蔡鍔資質聰慧,勤奮好學,便主動上門輔導。在樊雉的熱情指導下,蔡鍔小小年紀就顯露出了不起的才華。
有一次,蔡鍔和小伙伴們外出放風箏,玩得正高興時,風箏斷了線,掉進了知府家的花園之中。小伙伴們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鍔不怕。他翻身躍過花園的圍墻,跳到園中準備撿回風箏。正巧知府在園中漫步,見一個小孩跳了進來,以為是誰家的淘氣鬼故意搗亂,便命令家人上前驅趕。蔡鍔沒拿到風箏,哪里肯走,便大聲嚷道:“我的風箏掉到這兒了!”知府向周圍掃視了一番,發現小亭子旁邊果然有個斷了線的風箏,也就消了火氣,慢悠悠地說:“如果你能對得上我出的對子,風箏自然還你。”蔡鍔一揚頭,自信地說:“對就對,你快出吧,我們還等著玩哩!”
知府皺起眉頭,正要思索,忽見墻外又冒出幾個小腦袋。他觸景生情,馬上吟出一句上聯:“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意思是:在這六七個孩子中,頂數你蔡鍔的心眼多啦!蔡鍔一聽,暗想:你說我“狡”,今天就“狡”給你看看。于是,蔡鍔便不慌不忙地對起下聯:“知府二千石,唯有公……”他故意留下一字沒說。知府以為蔡鍔沒詞了,便得意地追問道:“唯有公什么呀?”
蔡鍔調皮地眨了眨眼睛回答:“我已想好兩字,現在由你來挑。如果你把風箏還給我,那就是‘唯有公廉’。”知府忙又問道:“如果我不還呢?”蔡鍔說:“那我就對‘唯有公貪’。”
知府沒料到蔡鍔一個小孩子家競如此足智多謀。面對這一“廉”一“貪”的選擇,他只有將風箏送還。
讀后收藏
據《山海經》記載,“狡”是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狗卻長著豹子的斑紋,頭上的角與牛角相似,發出的聲音如同狗叫,在哪個國家出現就會使那個國家五谷豐登。由此可見,“狡”本意是一種怪獸。
“狡”讀“Jiao”,其意為:1.詭詐,不老實,耍花招。如:狡猾、狡辯、狡兔等;2.兇暴。如:猛禽狡獸;3.健壯。如:狡狗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