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時光在不經意間過去了,黃昏登上了舞臺。
抬眼望去,只見青綠色的碧草鋪滿了那遼闊無垠的原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滴,輕輕流入云際,令人頓覺心曠神怡。
碧綠的原野一望無際。這時,從遠處隱隱約約地傳來一陣悠揚的笛聲,打破了傍晚的寂靜。那一個個優美的音符,伴隨著微涼的晚風在空中回蕩著,動人的旋律令人陶醉不已。
循聲望去,映入眼簾的是那個白天與老牛、牧笛相依為伴的天真牧童,他正手拿短笛臥在牛背上悠悠地走在暮色籠罩的鄉間小路上。回到家,看到一桌豐盛的佳肴,牧童便迫不及待地吃起餐桌上的美食。不一會兒,肚子就被填飽了。之后,他又回到那片廣袤的原野中,無拘無束地跑呀,跳呀,自由自在地盡情玩耍著。
玩累了,疲憊的他便以天為被,以地為床,連蓑衣都顧不上脫就席地而臥,看起了天邊掛著的那輪白玉盤似的圓月。很快睡意襲來,閉上眼睛,進入了夢鄉。只見他嘴角微微上揚,一定是夢見什么美好的事物了吧!難道是在夢中看到了廣寒宮里寂寞的嫦娥、淘氣的玉兔以及在月宮門前伐桂的吳剛?
這真是一幅美好的晚歸休憩圖呀!
【指導老師:張芳婭】
點評
這篇習作改寫自呂巖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小作者發揮豐富的想象和聯想,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晚歸休憩圖,圖中有景、有人,描寫細膩,景是靜的,隱約的笛聲則以動襯靜,月下席地而臥依然是靜,這恰恰契合了標題中的“休憩”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