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古至夸,人們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的途徑除了讀書,便是行走。看吧.探尋文明的路上,追求夢想的路上,陶冶性情的路上,到處都是擁有不屈意志和高昂興致的人。他們是開拓者.也是榜樣,他們用豐富的人生閱歷告訴我們:萬里路上,風景無限!
文明之旅——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自古聞名。隨著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以及“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的成功申遺,絲綢之路又被人們重視起來。那么,開展一次探尋文明的旅行,感受絲綢之路所承載著的厚重的歷史,也不失為一次精神的洗禮。
終于走近了玉門關。
沒有風,白云停泊在遠方。夕陽下,戈壁發著青銅似的光芒。幾只蜥蝎在沙丘上徘徊,尋找著被風沙掩埋的家園。天上的蒼鷹飛過來又飛過去,翅膀漸漸消融于霧嵐之中。一個放羊的老漢就蹲踞在我的附近,愣愣地盯著那群懶散的山羊,目光中透出幾分蒼涼,幾分憂郁……
在我的前面,那個小方盤城兀自站立,孤獨決絕,漠然地打量著地老天荒的戈壁。方盤城的背后搖曳著疏勒河谷零星的胡楊.胡楊的背后橫亙著長城廢墟,再遠處就是蒼茫山岡。無雪無雨的懸崖絕壁,荒寒而死寂,似乎在向世界宣示著死亡的讖(chèn)語。山頂呈現出血一樣的顏色,那是一顆顆死亡的頭顱,它們面向蒼天,給逝去的歲月留下渺幻深沉的記憶。
時間靜靜地流淌了幾千年。
據史料載,玉門關設置于漢武帝年間,歷經唐宋,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關隘之一。在歷史上,由于西域的商人運送玉石進入中原,中途經過此地,或交換過關文書,或休整調理商隊,于小方盤城逗留數日,故得名玉門關。而民間傳說的另一個版本是:每年秋天,當玉石商人的駝隊走進城堡的時候,就有許多駱駝咳血而死.情景無比凄慘,當地巫師告訴駝隊首領,這是目為商旅沒有祭拜天地,守關之神要作祟懲罰他們。后來,玉石商每逢進入小方盤城,都要在城墻的門洞四周,鑲嵌上一圈美麗的和田玉,點燃香火,來祭奠天地神靈.久而久之,方盤城也就成了玉門關。
傳說給玉門關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千載以降,給人以無盡的想象。坐在小方盤城前,我看見點點殘陽從城墻體上落下去,慢慢地射進了那個門洞,金箔般燦爛,如夢似幻。我點上一根煙,悠然地吸了幾口,再輕輕吐出去,藍色的煙霧,裊裊升起,很快與斑駁的陽光融合在一起,繾綣繚繞,迷蒙恍惚。閉上眼,數千年前的歷史云煙向我走來,不斷包圍我的身體,氤氳我的靈魂。一剎那,我仿佛是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夜晚:一輪月亮升起來了,淡藍色的月光籠罩著小方盤城,清風吹拂,金黃的胡楊葉子盤桓飛旋,發出梵唄般的聲響。月色中,鑲嵌在城門上的和田美玉閃閃爍爍,猶如夢幻一樣的星星……
在時光村落里,玉門關始終沉默無語。
還記得很早之前讀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彼時,眼前出現的景象是悠悠的自云,是孤懸荒山的老城,是隨風搖曳的楊柳,是凄涼幽怨的羌笛。沒有親臨故地,自然無法將那些景物完整地拼合成一幅畫面,而玉門關之于我,也僅僅停留在語言符號的層面,或者說僅僅是一個有著無比蒼涼和孤絕的詩歌意象,及至于當下,我真實地坐在小方盤城前,親眼看到了那蒼老衰頹的城墻,那墻體之間的斑駁裂紋,那裂紋間蟲走鳥抓的痕跡,還有四圍遼闊荒寒的戈壁,籠罩著死亡氣息的山岡.以及堅韌頑強的胡揚、紅柳,到了此時,我才第一次真切地體悟了《涼州詞》所包含的意蘊:它雖然蒼涼幽怨,但絕非哀傷迷惘,在渾然天成的意境中,透露出的是西部神秘深沉的精神氣息,凸顯出的是玉門關滄桑渺幻的生命背景,再現出的是時間歲月的亙古與悠遠。
逝者如斯,時間的飛雪覆蓋著山河大地。覆蓋著人世紅塵,也覆蓋著一切絕代風華與落寞悲涼。
——劉希國《玉門關,停泊在歲月對岸》
探險之旅——太空尋夢
中國人的太空夢由來已久,從嫦娥奔月到古蜀人望月,到唐明皇游月宮,再到萬戶飛天。雖然古代國人的太空夢大多存在于神話傳說和傳奇故事之中,但夢的種子并沒有因此消亡,反而被深深地植入人們心中,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生根發芽。如今,太空夢實現了,然而,我們不能夠忘卻那些為太空夢的實現而無怨無悔地付出的航天人,是他們,開啟了人類到太空旅行的征程。
為了飛天,多少航天人扎根戈壁荒漠,胸懷凌云壯志,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為了飛天,14名航天員十年磨一劍,經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考驗,摸索著,前行著:為了飛天,老專家悄悄拔下吊瓶奔赴千里之外的實驗基地,年輕人一次又一次推遲婚事:為了飛天,東風烈士陵園600多名烈士遠遠長眠于此。這些怎能不讓我為之動容!
我是天梯的攀登者.我深深知道這登天的路有多長多難。我們站在巨人的肩頭,身后無數雙手推扶著我們走上那一階階天梯,天梯漫漫直插九霄,每一階都凝結了無數航天人的付出、努力、心血和汗水,甚至是寶貴的生命。他們和我們一起飛翔,卻永遠站在榮譽的背后,默默地當著無名英雄,無怨無悔。
感悟于心,傾力于行,為使命而戰,為榮譽而戰,為祖國而戰!有了這份堅貞的感情、頑強的斗志、無悔的忠誠,有了這無與倫比的精神力量,我們一定會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在中華民族飛天的征程上創造新的輝煌!
——劉洋《感悟于心傾力于行》
個性之旅——旅行心境
有些人喜歡旅行,其實是喜歡旅行的心境,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試想一下,當你老了,頭發花白,不加修飾,忘掉自我,只裸著一顆心,感悟那風景,那人間……
1790年的春天.27歲的法國人塞維爾·德·梅伊斯特進行了一次長達42天的旅行。后來,他將這次旅行的見聞寫成了一本書,名為《我的臥室之旅》。為什么要取這樣一個名字?因為這次旅行的全程,都只發生在他的臥室里。
塞維爾·德·梅伊斯特是一名法國貴族軍官.因為一場央斗被判禁足42天。他突發奇想,在自己的臥室里開始了一種別開生面的旅行模式:室內旅行。普通的旅行需要付交通、食宿的費用,需要行李,需要各種零零碎碎的物件,而臥室之旅卻讓一切簡單起來: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件睡衣和一顆渴求探知的心。
德,梅伊斯特的旅行既波瀾不驚又充滿新奇:他鎖上門,換上粉紅色和藍色相間的睡衣褲,以旅人而非主人之眼來注視室內的一切。他看到了自己的沙發,贊嘆于它高雅的支腳:他看到了自己的床,為床單與睡衣顏色搭配之默契而驕傲。由于心態和角度的變化,每一幅曾經熟稔的畫面都讓他感到驚奇,就連他的那只叫羅西尼的狗,他的愛人珍妮,他的仆人約安那提,都變得與往日不同。
這次的旅行經歷讓他感覺非常滿足,以至于八年之后,早巳重獲自由的他又意猶未盡地進行了第二次旅行。這一次他選擇在夜晚出游,通宵達旦地在自己的臥室里游蕩.甚至冒險地走到了遠至窗臺的位置!同樣,他又將冒險經歷結集出書,名為《臥室夜游》。
18世紀正是西方人在全球瘋狂探險的年代,德·梅伊斯特的舉動有點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他的哥哥、政治理論家約瑟夫·德·梅伊斯特在介紹弟弟的作品時說:塞維爾的目的并不是要諷刺那些偉大的旅行家英雄般的經歷,他只是發現了一種更實際的旅行之道,讓那些缺乏勇氣或財力不足的人也能一圓旅行夢。有了這種方式.即使最懶惰的人在出發尋找快樂之前也將不會有任何借口猶豫不央,因為這樣做既不費錢也不費力。
——安東《在自己房間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