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祖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走向廣闊的生活大觀園,我們會驚喜地發現:民間是藝術的寶庫,蘊藏著數不盡的寶藏,需要我們去開掘。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是一棵永遠不老的常青樹,同時,這棵常青樹也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澆灌,使之茁壯成長。
民間有文化
1.傳統節日:我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走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每一個節日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與憧憬,每個節日都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精彩一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指農歷的五月初五。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在這一天自投汨羅江,后人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當作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唐代文秀的《端午》詩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明代邊貢《午日觀競渡》詩:“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2.民間故事:從遠古時代起,我們的祖先就集體創作了大量的民間故事,它們與民眾的審美趣味相契合,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深受人們的歡迎,很多作家的創作靈感也都是來源于民間故事。
精彩一瞥:河北省安國市藥王廟門前有兩根鐵旗桿,高達24米,每根重約15噸。旗桿上鑄有兩條盤龍,三重吊斗,中部掛有一副鐵鑄對聯:“鐵樹雙旗光射斗,神庥普蔭德參天。”在鐵旗桿的頂端各有一個托盤,上面立著一對展翅欲飛的金鳳凰。這個造型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許多到藥王廟參觀的游客都不禁會問:“為什么鐵旗桿的造型是鳳在上龍在下?”據說,原來鐵旗桿的設計是龍在上鳳在下。在竣工時,工匠們白天把金鳳凰鑄好了,到第二天早上一看,大家都驚呆了:金鳳凰不翼而飛。眾工匠以為金鳳凰是在晚上被人偷走了,只好再次澆鑄,鑄好以后還特意派人晚間看護。等翌日一看,金鳳凰照樣不見蹤影,看護人也說不清金鳳凰的去向。工匠們不免心里產生憂慮,暗想:“這說不定是得罪了哪家神靈,照此下去,什么時候才能交工呢?”于是便向監修官報知此事。監修官聽后,便立即焚香祈禱藥王,藥王以字符相告:“龍由鳳生,鳳上方鼎。”
3.民族風情:“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的風情可謂豐富多彩。
精彩一瞥:贈送哈達是藏族(還有部分蒙古族)較為常見的一種禮節。“哈達”之意是:神的光輝、縈繞的祥云,神靈的化身。它表示與神同在,幸福無邊,吉祥如意。向對方饋贈哈達時,必須用雙手捧獻,接方也必須用雙手領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禮。不論年齡與職位,一般是在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贈哈達;常見的是晚輩敬獻給師長,而師長不回贈;德高望重的活佛或師長受禮后,又把哈達回贈給獻者,這時領受者上身要向前傾,使對方能方便地把哈達掛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謝。所領受的哈達,人們都要珍藏起來,或掛在屋內較高、潔凈的地方。
4.中國世界遺產:世界遺產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屬于中國的世界遺產,是中國區別于其他文化國度特有的、不凡的特殊價值所在,是屬于中華民族的財富,我們為之自豪。
精彩一瞥:2013年,中國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選理由: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
民間有傳承
秋口鄉長徑村的“儺舞”,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日拉開序幕。伴隨著秋霜的日漸濃重,儺班成員就忙起“開箱”儀式——在放爆竹、鳴鑼鼓之后,兩位長者開啟塵封了大半年的箱、櫥,首先取出“諸侯”的面具,拆封清洗,插上羽毛,分掛在廳堂兩邊的照壁上。在最重要的“八十大王”和“蒙恬將軍”的面具之下,是“柳郎菩薩”和“夜叉先鋒”的面具。其他的面具拆封清洗后,則放回箱、櫥。最后是道士打醮。自此,菩薩面前的香火就接續不斷了。在煙霧裊裊中,鄉人于身姿的俯仰彎折間寄放了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祈愿。直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小年”那天,第一場盛大的“儺舞”,才在漫長的鋪墊與等待之后正式啟幕。
——王蕓《儺·笛·舞》
西風寒鴉,莽莽高原,嗩吶聲咽,歸鴻聲斷。
一隊披麻戴孝、悲慟欲絕的孝子,扶著親人的靈柩,心事重重、腳步沉沉地行走在一條通往天國的道路上,陪伴著自己亡故的親人走完紅塵中的最后一段路程。路邊是霜染的秋草,凋零的枯楊,眼前是恍惚的遺像,飛揚的紙錢,再加上嗩吶那無與倫比的尖利悲音,那種交織著凄惶與悲切、哀嘆與孤獨的聲響,更是將這種悲涼肅殺的氣氛,渲染得愈加悲壯、愈加濃烈。那一聲聲從嗩吶銅碗中滾滾而出的曲調,或高亢嘹亮,或低沉哀婉。高亢時,慷慨激越,凄凄切切,如波濤洶涌,風雨驟至,直抵人心:低徊時,婉轉纏綿,九曲回腸,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直穿靈府:那一個個從嗩吶喉管中綿綿流淌而出的音符,有辭世前對生命的眷顧與留戀,有逝去后看不清方向的迷惘與惆悵,更有對生命的追問和對人生的思考。那潮水般喧囂的嗩吶,在天地之間肆意地奔突,在黃土高坡縱情地激蕩,大悲大慟,大起大落,令天地為之動容,讓鬼神為之變色。
——王琪《甘谷嗩吶》
民間有高手
瞧這執行官,頂雙角而號聲嘹亮(頭),鴻運當頭首尾相呼(首尾雙花),含英咀華(嚼橄欖枝),運籌帷幄(目似冥),正道是:頷首淺笑間,盈盈醉豐年。壯碩的智慧樹(帶點的葉兒)沖天立而拂面來,似有點子滔滔而降,又喻碩果累累而出。聽那云雀歌聲四起(云中四鳥),又見羊兒腳下花枝纏繞,正道是:春風繞新綠,仙鳥共啼花。好一派河清海晏、欣欣向榮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