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中突出刻畫了三類人物,一是“山野對歌”中的年輕婦女,一是“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一是“村寨傳歌”中七十多歲的吹鼓手。他們是云南人民的典型代表,是不同民族、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民間藝術家的代表,在他們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特有的淳樸自然的品質。
年輕婦女
寫年輕婦女,先描繪她的動作、神態:“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把云南婦女明朗活潑、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展露無遺。在她們的身上絲毫沒有那種扭扭捏捏、矯揉造作的世俗丑態,一切源于自然、不事雕琢,是最可貴的自然美。接著作者把筆鋒轉向性情與她一樣的眾多云南年輕女人們的外貌:“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把云南農村勞動婦女獨特的相貌和裝束勾畫出來,極富地域特點;“黑中透紅棗子臉”“毛藍布衣褲”“蔥綠布圍裙”“繡花透孔鞋”,按照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來看,她們實在也算不上驚艷,但正是這種單調、簡單的裝束卻折射出勞動人民那種特有的淳樸、獨有的氣質,這種美不是刻意追求而能得到的。
趕馬女孩
對趕馬女孩的描寫,只有簡單的一句:“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并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出口自然,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這卻給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十四五歲的女孩子,活潑、天真,那種“淳樸本色美”自不必說,唱歌“出口自然”更表現了她們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
吹鼓手
“金滿斗會”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可作者依然挑選出最當行出色的吹鼓手,用一句話對其進行概括描寫:“年紀已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卻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這位老吹鼓手對藝術的追求是多么的堅持,對生活的熱情是多么的高漲。進而我們又可以聯想到像老吹鼓手一樣的世代務農的鄉民們,他們農民出身,未離開過勞動,卻具有一種勞動人民獨有的樸實美。
形象分析
公交車上,一位老先生主動給一個園學習帶來的壓力而顯得很疲憊的少年讓座,少年下車時突然發現老先生為了給他讓座一直站著,感激萬分。閱讀下面兩段文字,簡要分析老人和少年的形象。
車內的燈光很暗,只一會兒,少年便無奈地將小記事本放進了口袋,轉身背靠在通道旁邊的椅子上。他剛想瞇一會兒,忽然有人拉了一下他的胳膊。少年扭頭去看,竟是隔著一排座上的一位老先生。老先生個子不高,頭發灰白,臉上長滿了老年斑。老先生沖少年招了招手,示意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來。少年一臉驚喜,快速地擠了過去。老先生站起身,把座位讓給了那個少年,然后自己向后車門擠去。
下車的人群推擁著少年向前.路過老先生身邊,老先生輕輕地沖少年笑了笑。車門關上了。站在路邊的少年如夢初醒般沖著發動的車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